写教案是每一位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都必须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准备教案的过程我们就已经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了大致地了解了,下面是句子范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案篇1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五、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案篇2
第1课时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可以从简单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2.会判断一个几何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能准确识别棱柱与棱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实物及欣赏图片: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立体图形
?类型一】 从实物图中抽象立体图形的认识
例1 观察下列实物模型,其形状是圆柱体的是()
解析: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所以正确的是d.
方法总结:结合实物,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
?类型二】 立体图形的名称与分类
例2 如图所示为8个立体图形.
其中,是柱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锥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球的序号为________.
解析:分别根据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可得结论,柱体为①②⑤⑦⑧,锥体为④⑥,球为③,故填①②⑤⑦⑧;④⑥;③.
方法总结:正确理解立体图形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探究点二:平面图形的认识
?类型一】 平面图形的识别
例3 有下列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立方体,⑤圆锥,⑥圆柱,⑦圆,⑧球体,其中平面图形的个数为()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解析:根据平面图形的定义: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可判断①②③⑦是平面图形.故选b.
方法总结:区分平面图形要记住平面图形的特征,即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类型二】 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
例4 如图所示,各标志的图形主要由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
解:(1)由5个图形组成;
(2)由2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组成;
(3)由3个四边形组成.
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三、板书设计
1.立体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
2.平面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教学反思
本节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征.
第2课时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简单几何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或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描绘出诗人面对庐山看到的两幅不同的画面,你能用简洁的图形把它们形象的勾勒出来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类型一】 判断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1 沿圆柱体上底面直径截去一部分后的物体如图所示,它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解析:从上面看依然可得到两个半圆的组合图形.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在解题时要注意,看不见的线画成虚线,看得见的线画成实线.
?类型二】 画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2 如图所示,由五个小立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请你分别画出从它的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解析:从正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1,1,2个小正方形;从左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两列,分别有2,1个小正方形;从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2,1,1个小正方形.
解:如图所示:
方法总结:画出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的形状的方法:首先观察物体,画出视图的外轮廓线,然后将视图补充完整,其中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在画三种视图时,从正面、上面看到的图形要长对正,从正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高平齐,从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宽相等.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案篇3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本章由数到式,承前启后,既是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整式乘除和其他代数式运算的基础,也是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律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5)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通过由数的加减过渡到整式的加减的过程,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体会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三)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相关概念;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运算。
(2)难点:准确地进行合并同类项,准确地处理去括号时的符号。
(四)单元教学思路及策略
(1)注意与小学相关内容的衔接。
(2)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3)类比“数”学习“式”,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抓住重难点、加强练习。
(五)学生学习易错点分析:
(1)忽视单项式的定义,误认为式子 是单项式。
(2)忽视单项式系数的定义,误认为 的系数是4.
(3)忽视单项式的次数的定义,误认为3a的次数是0.
(4)忽视多项式的定义,误认为 是单项式。
(5)忽视多项式的定义,误认为 的次数是7.
(6)忽视多项式的项的定义,误认为多项式 的项分别为 .
(7)把多项式的各项重新排列时,忽视要带它前面的符号。
(8)忽视同类项的定义,误认为2x3y4与-y4x3不是同类项。
(9)合并同类项时,误把字母的指数也相加。
(10) 去括号时符号的处理。
(11)两整式相减时,忽略加括号。
(六)教学建议:
(1)了解整式并学好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什么?
整式的加减法,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是本章的重点,而同类项及其合并是以单项式为基础的,所以,单项式的概念或意义是完成合并的关键。
(2)单项式与多项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教材中先讲单项式、后讲多项式,然后概括为单项式、多项式统称为整式,对于单项式的系数,仅限于数字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这点务求仔细体会,切不可加以引申,而多项式没有系数;对于次数,单项式的次数指,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而多项式的次数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单项式)的次数,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是: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不要把常数 作为字母,单项式x的系数是1,且单独一个数(零次单项式)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对于0也是一个单项式;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应包含它前面得符号;单项式和多项式得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
(3)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先把同类项分别作上记号,然后根据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合并后把多项式按某一字母降幂或升幂排列;当多项式中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时,合并后为0;
(4)什么是合并同类项中要加以注意的“两同”?
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深入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又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教材中通过一个探究问题(三个填空题)的引入,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得出判断同类项的 “两同”标准: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这样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同类项至少有两个,单项式不叫同类项。
(5)其它注意事项:
①整式中,只含一项的是单项式,否则是多项式。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当然也不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②单项式的次数是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多项式的次数是多项式中最高次项的次数。
③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多项式中每一项的系数也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④去括号时,要特别注意括号前面是“-”号的情形。
(七)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单项式
第2课时 多项式
第3课时 整式的加减(1)------合并同类项
第4课时 整式的加减(2)------去括号
第5课时 整式的加减(3)------一般步骤
第6课时 整式的加减(4)------化简求值
第7课时 数学活动
第8课时 复习课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教科书将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一节,一方面是对小学学段已经学过的有关算术方法解题和简单方程的运用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考虑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后,可以尽早渗透模型化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出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思想,训练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能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归纳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②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③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数学思考目标
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
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3、重点、难点:
结合以上目标,我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发展的宗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思维习惯的转变,分析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
二、教学策略: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呢?在教学过程我运用了如下教法与手段:
1.生活引路,感知概念背景;
2.比较方法,明确意义;
3.感受过程,形成核心概念;
4.运用新知,巩固方法;
5.归纳总结,巩固发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
三、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 情景引入
采用教材中的情景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吗?
问题3:你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学习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设中山市到深圳市的路程为·千米,怎样用式子表示中山市与东莞市的距离以及中山市与惠州市的距离?”,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结合图形,根据在《整式的加减》中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上述思考过程,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是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
然后我结合上面的过程简单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并给出方程的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迪卡尔最早使用·,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而我国古代则用“天元、地元、人元、物元”等表示未知数,而且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
在这里我介绍了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其目的就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这正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体现.
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小学里已经给出了方程的概念,这里可适当处理.
在这里我开始向学生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三)讨论交流
讨论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这就是说,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紧接着的思考让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讨论2: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在这个讨论活动中,我采取了先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后,学生中出现如下结果:
从学生的分析所得,这两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就是在以后学习中将遇到的直接设元和间接设元两种设元.
要求出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在这个环节里,问题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四)初步应用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通过以下的例题和练习可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素材。
1、例题: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2、课堂练习:这一组例题和课堂练习的设置,其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再探新知
提取例题和练习中出现的方程请学生观察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然后达成共识: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特点,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师总结: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通过思考辨析,使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把握住概念的本质.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的步骤及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讨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了,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案篇5
1、内容结构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是“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是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在这一章,将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线段和角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并能初步进行应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⑴ 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⑵ 数学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离不开数学;
⑶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⑷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⑸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规律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⑴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⑵学生剪图拼图的具体操作;
⑶尝试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及平面展开图,根据三视图画出一些简单的实物图;进行线段的简单计算,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角的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运算;巩固对角得度量及运算知识的掌握,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2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的过程中,体验推理的意义,获取学习的经验.
4、课时分配
4.1几何图形 4课时
4.2直线、射线、线段 3课时
4.3角 2课时
4.4课题学习 2课时
小结 3课时
单元测试与评讲 3课时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案篇6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 明其中 的算理,发 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 规律的问 题,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
通过 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
难点:探索规律的猜想。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 枚棋 子,摆 第3个需要 枚棋子。
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
(1)摆第10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 枚棋子
(2)摆第n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你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 题吗?小组讨论。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例题讲解:
练习:1、计算:
(1)(11x3-2x2)+2(x3-x2) (2)(3a2+2a-6)-3(a2-1)
(3)x-(1-2x+x2)+(-1-x2) (4)(8x y-3x2)-5xy-2(3xy-2x2)
2、已知:a=x3-x2-1,b=x2-2,计算:(1)b-a (2)a-3b
Ⅲ.做一做
p11 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要善于在图形变化中发现规律,能熟练的对整式加减进行运算。
Ⅴ.课后作业
p12习题1.3:1(2)、(3)、(6),2。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整式的加减(2)
一、旅游中发现的几何体
二、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
vi.教学后记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 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 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 的解。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前面学 过有关方程的一些 知识,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答: 叫做方程。
2: 判断下列是不是 方程,是打“adic;”,不是打“×”:
① ;( ) ②3+4=7;( )
③ ;( )④ ;( )
⑤ ;( ) ⑥ ;( )
二、自主探究
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观察下面方程的特点
(1)4 =24;(2)1700+150=2450
(3)0.52`-(1-0.52`)=80
小结:象上面方程,它们都含有 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即方程的一边或两边含有未知数)
2.方程的解
如何求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如方程 =4中, =?
方程 中的 呢?
请用小学所学过的逆运算尝试解决上面的问题。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例 检验2和-3是否为方程 的解。
解:当`=2时,
左边= = ,
右边= = ,
∵左边 右边(填=或≠)
∴`=2 方程的解(填是或不是)
当`= 时,
左边= = ,
右边= = ,
∵左边 右边(填=或≠)
∴`=3 方程的解(填是或不是)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打“adic;”,不是打“×”:
① =4;( ) ② ;( )
③ ; ( ) ④ ; ( )
⑤ ; ( ) ⑥3+4 =7 ;( )
2.检验3和-1是否为方程 的解。
3.`=1是下列方程( )的解:
(a) , ( b) ,
(c) ), ( d)
4 、已知方程 是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 。
?要点归纳】: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方程的解?如何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拓展训练】:
1.检验2和 是否为方程 的解。
2.老师要求把一篇有20__字的文章输入电脑,小明输入了700字,剩下的让小华输入,小华平均每分钟能输入50个字,问:小华要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请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尝试求出 方程的解)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案篇8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同类项。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难点: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在多项式中找同类项。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创设问题情境
⑴5个人+8个人=
⑵5只羊+8只羊=
⑶5个人+8只羊=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学生尝试按种类、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一方面可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体现分类的思想方法。)
2、观察下列各单项式,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为一类。
8x2y,-mn2,5a,-x2y,7mn2,,9a,-,0,0.4mn2,,2xy2。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分类,教师巡视后把不同的分类方法投影显示。
要求学生观察归为一类的式子,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请学生说出各自的分类标准,并且肯定每一位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同类项的定义:
我们常常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8x2y与-x2y可以归为一类,2xy2与-可以归为一类,-mn2、7mn2与0.4mn2可以归为一类,5a与9a可以归为一类,还有、0与也可以归为一类。8x2y与-x2y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2,y的指数都是1;同样地,2xy2与-也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1,y的指数都是2。
像这样,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叫做同类项(similar terms)。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比如,前面提到的、0与也是同类项。
通过特征的讲述,选择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作为研究对象,并称它们为同类项。(板书课题:同类项。)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同类项概念,可设问同类项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让学生归纳总结。)
板书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的同类项概念以及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2.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地在括号内打“adic;”,错误的打“×”。
(1)3x与3mx是同类项。 ( ) (2)2ab与-5ab是同类项。 ( )
(3)3x2y与-yx2是同类项。 ( ) (4)5ab2与-2ab2c是同类项。 ( )
(5)23与32是同类项。 ( )
(这组判断题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其中第(3)题满足同类项的条件,只要运用乘法交换律即可;第(5)题两个都是常数项属于同类项。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单看指数不同,误认为不是同类项。)
例2:游戏:
规则:一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后,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它的两个同类项。[来源:学|科|网z|x|x|k]
要求出题同学尽可能使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
可请回答正确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写一个单项式同类项的经验,从而揭示同类项的本质特征,透彻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程式化做法,并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透彻理解知识,这种形式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学生通过一定的尝试后,能得出只要改变单项式的系数,即可得到其同类项,实际是抓住了同类项概念中的两个“相同”,从而深刻揭示了概念的内涵。)
例3:指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1)3x-2y+1+3y-2x-5; (2)3x2y-2xy2+xy2-yx2。
解:(1)3x与-2x是同类项,-2y与3y是同类项,1与-5是同类项。
(2)3x2y与-yx2是同类项,-2xy2与xy2是同类项。
例4:k取何值时,3xky与-x2y是同类项?
解:要使3xky与-x2y是同类项,这两项中x的次数必须相等,即 k=2。所以当k=2时,3xky与-x2y是同类项。
例5:若把(s+t)、(s-t)分别看作一个整体,指出下面式子中的同类项。
(1)(s+t)-(s-t)-(s+t)+(s-t);
(2)2(s-t)+3(s-t)2-5(s-t)-8(s-t)2+s-t。
解:略。
(组织学生口头回答上面三个例题,例3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由教师标出不同的下划线,并运用投影仪打出书面解答,为合并同类项作准备。例4让学生明确同类项中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例5必须把(s-t)、(s+t)分别看作一个整体。)
(通过变式训练,可进一步明晰“同类项”的意义,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
6.五分钟测试:
1、请写出2ab2c3的一个同类项.你能写出多少个?它本身是自己的同类项吗?
(学生先在课本上解答,再回答,若有错误请其他同学及时纠正。)
三、课堂小结:[
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在多项式中找出同类项,会写出一个单项式的同类项,会判断同类项。
②这堂课运用到分类思想和整体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③学习同类项的用途是为了简化多项式,为下一课的合并同类项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应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应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与运用.采用学生相互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点拨的课堂小结方式,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堂作业:
若2amb2m+3n与a2n-3b8的和仍是一个单项式,则m与 n的值分别是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组讨论,把一些实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这个概念,并通过练习、游戏、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同类项。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