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黄河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篇

2023-09-25互联网 实用范文 手机版

编写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育内容思考的一种书面表达,以下是句子范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黄河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黄河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黄河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2

?黄河的主人》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这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进而赞扬了黄河上的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读通课文,帮助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乘客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的情景以及艄公操纵着羊皮筏子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的壮观场面,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知晓艄公成为黄河主人的原因!

结合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艄公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并使这个问题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形象。“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围绕着这根主线,我又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接下来的交流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艄公的品质呢?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在朗读中感受艄公这一形象,在朗读中激发学生情感。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由这个重点总领全文,让学生去感受黄河万马奔腾的气势、感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惊险,从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这样,对课文的赏析就不是零碎的,使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性。同时我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通过“我”的“提心吊胆”,感受到艄公面对着黄河险恶的环境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其次,以乘客的“谈笑风生,从容的神情”衬出艄公的技术高超,再次领悟到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其次,这节课在资源的整合上体现在:

1.和相关的课外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学生在看了有关黄河的视频之后,对黄河有了直观的感受,这时出示有关黄河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等,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优秀古诗词,同时让他们在古诗词中也寻找到了黄河汹涌磅礴的气势。

2.和媒体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仅凭语言文字,学生对黄河的印象还不够深刻,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黄河壮观的视频,这样对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有了直观的感受。

黄河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3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作品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伟大而坚强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范本,更是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在备课时,我本能的认为像这类诗歌类文体的教学,调动学生情感当然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于是,我的教学设计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为主,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作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请学生借助教辅书《完全解读》对这篇诗作写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了解,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大致体会本文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朴素的爱国感情。

在课堂上,我第一阶段的教学以扫除生字词障碍为主,在学生可以通读课文的前提下,再进入第二阶段的有感情的诵读领悟的教学环节。在进入诵读领悟的教学环节之前,如何引导聋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曾是一度困扰我许久的难解的症结之处。在普校,老师们大多采用播放《保卫黄河》为背景音乐作为铺垫来点燃学生读的热情,以达到喧染感情加深诗歌理解的教学效果。而我们聋生听不到,无法感受音乐带来的撼动心灵的力量。于是,我根据聋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将诗歌以口语+手语+体态语的朗读形式呈现出来,竟然也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读前要统一手语。在这篇诗歌中,大部分的词句都可以用手语表达出来,但是还有个别的语句不能恰当地得以表达,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指导学生以口语+体态语的方式解决。其次,朗读时正确运用手势动作的轻重“读”出诗歌的情感,力求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这样的朗读才符合本课整体的诵读基调。最后,在熟读理解诗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课文。回顾《黄河颂》的教学,我以聋生极富特色的手口并用的“读”来贯穿课堂始末,很好地将黄河的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通过大量的读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读” 强烈体会到本文力透纸背的歌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聋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4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为我们介绍了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马莲河畔,发掘出的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重点写了科学家假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一)假想的目的

课文意在介绍黄河象的化石,为什么把重点放在假想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上呢?原来,介绍事物总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具象化石体格高大,保存完整,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剑齿象化石中堪称第一。课文正是抓住它这两个特点来介绍的。这两个特点,人们容易注意到高大,而忽视其完整,课文便把完整这一特点写得更具体一些。这具象化石为什么会保存得这样完整呢?为了解开我们可能产生的疑惑,便重点写了对老象落水情景的假想。

(二)假想的依据

假想总是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的。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的依据是什么呢?细读课文最后一段,我们不难找到,科学家的假想是依据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现场的沙土、砾石以及象化石斜插的姿势、高翘在骨架之上的象牙等情况进行的。

(三)假想的内容

科学家们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是由于二百万年前的一头黄河象失足落水而变成的。那么,这头黄河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又是怎样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呢?从课文第二段我们可以知道,天气炎热,黄河象渴得难受而四处找水喝,以及河底有淤泥,是它失足落水的主要原因。由于天气炎热引出的河流水面很低,老象的鼻子够不着,它喝水心切而顾不上环境是否安全,以及身体疲劳而有气无力,是它失足落水的又一原因。此外,这只领头老象跑在象群前头和它的身体笨重,也是它失足落水的原因。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是:天气炎热而渴得难受,喝水心切而不顾环境,够不着水面又往前走,踩陷石头又来不及抬脚,踏进河里又陷入淤泥,挣扎呼救却越陷越深。正是它陷入淤泥被那冲积的泥沙掩盖在地下,经过二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逐渐变成了一具象化石。这样建立在可靠事实依据上面的假想,从过程上看是那么自然严密,从环境条件上看是那么周全合理,难怪我们读来能够感到真实可信。

黄河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5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散文,它赞扬了羊皮筏子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因而被誉为“黄河的主人”。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读通课文,帮助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联系。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细细研究教材,发现了其中隐藏的契机——抓住几个对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我适时巧妙地抓住以下四个对比,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一、“坐”和“站”的对比

课文第7自然段写到:“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坐羊皮筏子就必需足够的勇气,否则即便坐了上去也不敢睁开眼睛瞧一瞧,可见“波浪滔滔的黄水”是如何令人胆战心惊。那么艄公呢?面对同样险恶的风浪,还身系乘客的安全,他站在那小小的羊皮筏子上(是无论怎样也不敢也不能闭一闭眼睛的),只凭手里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便能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这需要何等的胆魄、何等的镇静与机敏。一坐一站,一闭一睁,艄公勇敢、智慧、沉着、机警的形象便油然而生。

二、羊皮筏子体积之小与它负荷的重进行的对比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可是“那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这足以让岸上的观众为之惊讶得目瞪口呆。羊皮筏子越小,它在黄河上漂流就越危险,撑羊皮筏子的艄公就越需要勇敢、胆略和智慧,没有惊人的胆量和过人的智慧,没有高超的撑筏技术,艄公是不敢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

三、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对比

看到这六个人乘着一张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岸上的“我”不禁提心吊胆,然而“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我”的担心固然有其原因,也是人之常情,可对艄公而言却似乎是多余的。你瞧,“羊皮筏子上的乘客谈笑风生,……那从容的神情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乘客们何以如此放心,如此安然,这一切都是艄公为他们创造的,是艄公给予他们的保证……读到此处,学生自然明白作者写“我”的担心、乘客的从容,都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沉着。

四、将黄河的巨浪激流与羊皮筏子的轻微渺小进行对比。

黄河越是是巨浪滔天,那么在黄河上漂流的羊皮筏子就越显得艰难险阻。

抓住这四个对比,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黄河的主人——艄公那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形象,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对艄公肃然起敬,还让学生深深明白课文各部分与中心是紧密相连的。至此,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已顺利完成。

黄河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6

前一周上了《黄河颂》这篇课文,感觉效果还不错。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在其中突出了朗读指导,因为这节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现对这节课总结反思如下。

一、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磅礴雄浑、一泻千里的气势如果只通过文字来展现,将会极大地削弱这首诗歌的壮美与力度,学生也体会不出中华民族坚韧执着、伟大刚强的民族精神。于是,我将《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以及保卫黄河的歌曲都纳入了教学课件。我相信,这些内容肯定会激发并且感染学生,使他们身上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烧,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升。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朗读指导、朗读训练、提升朗读能力。从初读课文、感知歌词,到赏读课文、品味歌词,从美读诗歌、升华主题,到课堂延伸、知识反馈,都将朗读置于关键位置,予以高度关注。而且朗读指导方式多样,针对性强,切实将阅读课朗读指导落到了实处,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朗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粗略计算下来,整节课用于朗读诗歌的时间在35分钟以上。而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全方位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如果说本节课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因为学生的实际朗读基础与水平较为薄弱,所以尽管朗读训练设置的那么多,教师也进行了悉心指导,但朗读优秀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同时也说明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应的朗读指导也往往成了一句空话,无法落实。

黄河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7

在课堂上,我会经常根据学生的状态和自己的心情产生一些灵感,因此,课程的讲授许多时候都不会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我觉得这样很有趣,预设永远只写在教案本上,而灵感的东西却非常奇妙,并且由此迸发出的思维的火花和对学生有效的训练连我自己都非常感动。

今天讲了《黄河象》,课文的结构是这样的:黄河象化石的陈列地点和样子、科学家对黄河象当年的情景推测、发掘黄河象的过程。课文很简单,如何起到应有的训练效果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可是直到上课也没有什么好主意。硬着头皮上吧,因为我特别相信我的学生,他们会给我灵感。

按照惯例,我喜欢用小小的问题测试一下学生们的预习情况——主要针对课文内容——学生是否读了课文一问便知。很欣慰,学生的回答或详或略,还算合格。

开始讲述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反复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将书本合上一边看着投影上的图片一边听一个同学读,然后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这样一说不要紧,漏洞百出。于是我引导学生记住关键的数字,加强准确性;然后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再与书上进行核对。这样一来,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全有了。

紧接着我顺口问道:“这样一头黄河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的回答基本全面——这头黄河象很强壮、硕大;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非常难得。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跳过了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去追寻挖掘化石的过程,这样,自然常识就得到了掌握。

此时,我并不急于处理第二部分的内容,而是根据第三部分中科学家的科学推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自己来做科学家,推想一下这具黄河象当年在这儿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然,学生口头的故事编的简单而浅显,无奈今天的语文课仅此一节,于是留下作业——充分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上网查阅黄河象的资料,写一写你的推测:要符合当时的地理、气候环境,要有场面描写,也可以加入人物,最重要的是要有故事情节。

我很期待明天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在课堂上,我会着重与学生感受那段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黄河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8

我为双流华阳的两位老师上了一堂随堂课《黄河象》,上完以后和两位老师共同探讨了本课的得与失,下面是清河小学的谢小明老师整理的课堂设计以及她个人的反思。

一、导入

师板书课题:《黄河象》

1、请孩子们齐读课题。(生读)再读。昨天,我们已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质疑

生a、黄河是一条河,课题《黄河象》为什么用黄河来命名呢?

师:以“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解释黄河象的名称。

生b、黄河象和其它的象有什么不同呢?

师: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猜”的过程……并以“活化石”、“银杏树”为例说明。

生c、人们又是怎样发现它的?

师:往往你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加以思考、分析,总会有更大的收获!这也正是倾听的好处。

反思:

导入语言干净利索,能够敏锐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点,认真倾听、思考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及时进行分析,并给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如:学生提出为什么用地名“黄河”来给课题命名时,教师用“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来解释。之后又分别用“活化石”、“银杏树”的相关知识来类推本课的知识点。当学生能够在认真思考之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表扬,并说出认真倾听的好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此外,看似不经意的讲解“猜”的过程,又为本课安排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埋下伏笔,增强学生猜测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根据题纲,将课文分成四个个部分,完成填空练习

2、学生浏览课文,师提醒学生要一边看,一边思考。

3、鼓励学生拿出课堂作业本,先抄题,自己试着填一填,再四人小组交流,要求学生只要能填通顺就可以了。

反思:

这一板块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清课文结构,掌握文章脉络。教师给出一个填空式的题纲,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更准确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发现学生连有效完成填空都还比较吃力时,再次降低难度,只要求他们能将空填通顺即可。这样,教师能根据学生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显示出执教者较强的教学机智及课堂应变能力。

三、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2、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填空。(附:学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教师否定错误答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最恰当的答案。)

(博物馆里)的黄河象

3、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读课文2—3部分,完成填空

(两百万年前)的黄河象

(被挖掘出土)的黄河象

4、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导学生完成填空。(这次多数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被命名的黄河象”)教师示范朗读,故意将“因为”、“这头”两个词语发音较重,学生听后,才恍然大悟。

(唯一)的黄河象

5、讨论:课文一、三部分写出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哪些特点?要求学生抓重点词语汇报。

庞大、被完全保存下来的、姿势斜斜的……

6、设疑:如果是一头头完整的黄河象,又怎么会斜斜地站在沙土里呢?四人小组,根据象骨骼化石的特点,展开想象,并用“因为……所以……”句式写几句话。师先举例,让学生从课文的第二部分去找。

7、生讨论,教师加以指导,要求学生一边说一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