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大全 > 佛语禅意

佛法基础知识基本常识(精选130句)

2022-05-02互联网 佛语禅意 手机版

1、与人

2、弥勒佛

3、药师佛

4、何谓三学

5、佛学概说

6、地藏菩萨

7、文殊菩萨

8、日光菩萨

9、普贤菩萨

10、月光菩萨

11、水陆法会

12、观音菩萨

13、阿弥陀佛

14、韦驮菩萨

15、什么是三宝

16、大势至菩萨

17、释迦牟尼佛

18、什么叫放焰口

19、佛教重大节日

20、什么是六道轮回

21、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22、什么是度牒、戒牒

23、十五日:佛大吉祥日。

24、初六日:定光佛圣诞日。

25、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日。

26、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日。

27、廿九日:华严菩萨圣诞日。

28、廿四日:龙树菩萨圣诞日。

29、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日。

30、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日。

31、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32、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33、八月 廿二日:燃灯佛圣诞日。

34、正月 初一日:弥勒佛圣诞日。

35、五月十三日:伽蓝菩萨圣诞日。

36、六月初三日:韦驮菩萨圣诞日。

37、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日。

38、三月 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日。

39、冬月 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日。

40、十月 初五日:达摩祖师圣诞日。

41、在宗教仪轨方面,各地佛教都有

42、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43、腊月初八日:释迦如来佛成道日。

44、七月 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45、三十日:药师琉璃光如来佛圣诞日。

46、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47、九月 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

48、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

49、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

50、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51、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52、中国佛教认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说法道场。

53、中国佛教认为山西省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

54、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

55、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56、佛教的基本活动场所称为寺院,其中比丘尼住的寺院又称做庵。

57、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午或谓必待已圆而后利他,则利他终无时矣。

58、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是一对,为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的胁侍菩萨。

59、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60、阿弥陀佛又称做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是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61、先德云:譬如敝人执烛,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废言意也。

62、同时提倡僧俗一样,在无戒无律之上建立宗规,主张僧侣可以食肉、娶妻。

63、三学是指佛教修持的戒学、定学和慧学, 三学包括了佛教思想的全部内容。

64、经历风雨,才能成就精彩人生没有经历风雨的人生,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什么意义。

65、普贤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普贤菩萨有延命益寿之德。

66、财富本身并无善恶,善恶取决于如何使用它懂得用钱的人,金钱是功德;不会用钱的人,金钱是罪恶。

67、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有时又做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吉祥。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68、学习知识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明教曰: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

69、佛祖释迦牟尼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印度迦毗罗卫国释加部落净饭王的儿子,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70、若与懒惰为伴,就是与成功为敌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

71、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在佛教各种图像或造像中,观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也极大。

72、度牒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而戒牒则是由僧官机构及传戒师签发给受戒僧尼以证明其所取得的资格的凭证。

73、憨山大师(1546-1623年),将修行方法如参禅、念佛、持咒、诵经,均当做禅法。他的见解是念佛观想是正行,发愿是助因,持戒是基本。

74、定学,即禅定之学,指通过集中精神、观察特定对象而得到悟解或功德的一种修行方法,是一种在静心的状态上深人思考的宗教修行方法。

75、观音又做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

76、道宣律律因长期居住在终南山,故所传授的戒法被称为南山律宗,其被尊称为南山律宗初祖,因弟子众多,是目前律宗唯一有流传者的一支。

7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78、看清现在,关注长远,这才是最好的荧邵武谓真净克文和尚日:物暴长才,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坏;不推久长之计,而造卒成之功,皆非远大之资。

79、药师佛像一般是左手执药器,右手结定印,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干莲台上。药师如来的胁侍菩萨,一般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也有以观音、势至为其胁侍菩萨的。

80、药师如来佛能够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佛的信仰很兴盛。有的寺院设有专门供奉药师如来佛的药师佛堂。

81、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他是众菩萨之首,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大部分文殊菩萨像是身骑狮子,以狮子勇猛,表示菩萨智慧威猛。

82、从生命存在形式而言,佛教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生命体不外乎凡、圣两类,总称六凡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为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为六凡。

83、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一起,是东方琉璃光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身边的两大胁侍菩萨。他们的身份如同释迦佛身边的文殊、普贤菩萨,以及阿弥陀佛身边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84、神会的著作有《显宗记》、《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禅语》、《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顿悟无生般若颂》等,都是很值得研究的作品。

85、法玩(715-790年),山西人,俗姓张。18岁时学道于普寂禅师,20岁时受具足戒。普寂谢世后,法玩有时住在嵩山,有时去洛阳。唐贞元六年(78月13日,法玩于洛阳大敬爱寺圆寂。

86、普贤菩萨,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是佛教中常见的一尊菩萨。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一个象征智慧(文殊)、一个象征真理(普贤)。

87、药师佛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佛,又称为大医王,按佛经所说,他是东方琉璃国土的教主。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痛苦,治无明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

88、大势至菩萨,又称得大势菩萨或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据《观无量寿经》说,此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因此号为大势至。

89、道宣律师(596-667年),终其一生的努力,从事于律学的著作、护法文集与僧传的撰述,目的是要以戒律来提供确切而且可以遵循的避恶之道,以僧传来激励出家人见贤思齐而生向善的心。

90、阿弥陀佛在修行成佛前,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大愿,其中一个大愿就是说,将来他成佛后,凡信奉并持诵他的名号的人,在命终之时,佛就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自己的国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91、佛教经典讲,世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时他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使受难众生即时得以脱困,所以这位菩萨的名号就称为观世音。

92、相传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说法道场。成为与普陀、五台、峨眉齐名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即传说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朝拜的佛教徒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93、焰口,为焰口施食或瑜伽焰口施食的略称,原是由密教施诸饿鬼饮食法演变而来的一种佛事仪式。 焰口本为一饿鬼名,原出《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故流行焰口一名,更以此来指称施食饿鬼之法。

94、窥基(632-682年),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俗姓尉迟,字洪道,原名基,亦称大乘基。因常住大慈恩寺(即今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唐贞观二十二年(6从玄奘出家,先住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

95、助人当不求回报,不求索取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予。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96、韦驮菩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佛教护法天神。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他一般被安置在天王殿中,在笑脸相迎的大肚弥勒像的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佛经中说,韦驮菩萨对信奉佛教的人都有特别的护佑作用。

97、近代新发现的敦煌卷子中有几个本子,一般认为是神秀所述,而由其弟子们记录整理,可以代表神秀北宗的禅法。它们是《大乘无生方便门》、《北宗五方便门》、《大乘北宗论》、《观心论》,都是非常珍贵的数据。

98、阿弥陀佛高坐于莲台上。左右分别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构成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被安置于释迦牟尼佛的右边,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仰掌叠置足上,掌中托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往生西方,莲花化生之意。

99、弥勒佛像,光头如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人们见了此像,无不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所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

100、释迦牟尼佛像,一般为坐像、立像和卧像,多以坐像为常见。坐像是释迦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双眼微睁。眉间有白毫,背后是火焰纹的身光和头光。释迦牟尼是佛教的最高教主。

101、所谓三宝即是佛、法、僧。佛:最初是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后来泛指十方世界无数诸佛。(来源 )法:是指诸佛所说的一切教法,包括佛教的一切理论学说。僧:指佛教的出家信徒,是依照佛的教法出家进行修行的人。佛、法、僧三者,合称为三宝。

102、从基本教义方面说,佛教认为人的生命及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无常的,而且没有丝毫不变的本质或灵魂存在,生存就意味着承受无穷尽的痛苦,只有按照佛所给予的启示努力修行,才有可能完全跳出苦海,进入持久欢乐、祥和、自由的涅槃彼岸。

103、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曾受释迦佛的嘱托,要在释迦佛灭度后、弥勒佛降诞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诸道中的众生。而且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祝愿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

104、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亦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略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水陆道场、水陆会、水陆斋仪,有时称悲济会。这是为超度亡灵、拔救幽冥、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佛事活动,其内容主要为设斋诵经、礼忏施食,属中国佛教中盛行的一种重要佛事。

105、悉达多从小就受严格的传统思想文化教育,还经常骑马射箭,练习武艺。悉达多出家后,经过6年苦行,尝尽了千辛万苦,在一棵菩提树下,面对东方静坐思维。经过七天七夜的禅思静虑,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烦恼魔障的干扰,终于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获得了无上大觉而成佛。

106、僧人居住在寺院中,多依受戒时间的长短确定长幼次序。住持为寺院之主,俗称方丈,对本寺的各种佛事活动进行全面负责。除住持外,寺院还设有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事务的班首和负责掌管库房、接待僧俗、管理僧众威仪、主持宗教仪式、主管大众饭食斋粥等事宜的各种执事,他们均由住持聘请或任命。

107、卒后,门人营葬于京都大谷,并建立庙堂,龟山天皇诏赐庙号久远实成阿弥陀佛本愿寺。1876年,明治天皇赐见真大师谥号。著作有《净土文类聚钞》、《愚秃钞》、《净土和赞》、《入出二门偈颂》、《唯信钞文意》、《一念多念文意》等。现有《亲鸾圣人全集》。《教行信证文类》一书,有铃木大拙英译本。

108、文载(1454-1523年),号月舟,北能通州人,俗姓王。9岁入乡校,13岁出家,拜白庵为师。20岁时出游参学,3年后回还,闭门不出,读经习静。他又到少林寺参叩无方可从,3年后更遍参京城诸多禅师。明弘治年间,文载住白塔精舍内阅《大藏经》。明正德三年(150,祠部任命文载住持少林寺,前后16年,直到圆寂。

109、经中说,观世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如有众生因刀兵相加,或有牢狱之灾难,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观世音菩萨能给处于危难中的众生以无畏的力量,使他们不畏恐惧。他还能满足众生生儿育女的愿望,求男得男,而且是福德智慧之男,求女得女,还是端正有相之女。

110、神秀禅师(605-706年)的禅法是继承了达摩以来依持《楞伽经》的传统。若以禅宗的观宗思想史的观点来看,神秀的观心说,其实是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东山法门的忠实继承者。从作于神会北上挑起南北宗之争以前的《传法宝纪》与《楞伽师资记》等作品中,可看出神秀地位的公认与肯定,甚至公推他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

111、慧学,即智慧之学。慧又译为智,是梵文的意译,指于理决断,即通过修行所达到的明辨真理、觉悟解脱的认识能力。由于佛教思想体系复杂,故对智慧的解释不尽相同,多种多样,有一智、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八智、十智、十一智、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等多种名数,而每一名数中往往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112、神会(668-760年)当时正处于南北二宗对峙的局面,北宗因为朝廷奉神秀为国师,声势浩大;而慧能居于南方,并不太被重视。神会极力为慧能争取正统地位,振起南宗禅的声望。因为神会不避艰辛的献身与努力,终于达成了立慧能为禅宗六祖的意愿,使慧能在禅宗的地位得以确立并永为后代传颂,而神会也因而被立为禅宗七祖。

113、在百丈大师去世的30年后,佛教遭遇到唐武宗毁佛的大厄运。在这次的佛教大劫中,各宗派只有禅宗幸存,而且更蓬勃地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百丈大师清规的建立,使禅宗寺院的出家人不用依靠社会的资助而生存。也由于他们的自食其力,不必寄生于社会,所以在唐末五代以后各宗衰微且出家人日益减少时,仍维系着佛教的命脉。

114、玛尔巴(1012-1097年),藏传佛教噶举派塔布噶举支派奠基人,原名却吉洛追,西藏洛扎入。15岁时到牛古垅寺从卓弥&释迦意希学梵语,后欲从卓弥学道果法,因需奉献多金而作罢。不久,变卖家产,先后多次赴印度、尼泊尔,从那饶巴、弥勒巴诸师学密教喜金刚法、密集、大印等密法和经典。返藏后,在卓窝垅定居,授徒译经,兼营农、商业。

115、亲鸾(1173-1262年),日本佛教净土真宗创始人。俗姓藤原,幼名松若.曾名范宴、绰空、善信等。1224年在稻田僧舍始撰《教行信证文类》6卷,作为立教的宗典,正式创立净土真宗。他的主张与净土宗其他派别不同,不很注重勤修称名念佛,只是强调坚定的信仰(信心),提出恶人正机之说,认为恶人正是阿弥陀佛的拯救对象,也可能往生净土成佛。

116、他曾经将皇太后赐给他修寺的三干金,散给山东的灾民。在充军期间,他可以自由往来于广东各地,宣传佛法,及中兴曹溪、重辟祖庭。其著述甚多,包括有《华严纲要》、《楞严经通议》、《法华经通义》、《起信论直解》、《肇论略注》等。他的《年谱》及《憨山老人梦游集》,不但记载了他的行谊和思想,也保留了晚明佛教活动现况的详尽史料。

117、戒牒并不像度牒那样具有官方色彩,它是佛教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由僧官机构及其僧官直接签发,或由传戒师发给。戒牒上一般要写明受戒人,戒名(如菩萨戒等)、日期、传戒和尚,证戒师、教授师、坛头、和尚、同学伴侣、同受戒人及受戒发愿文,未署僧录等名,或盖僧官机构的印章。其中证戒师、教授师、伴侣等有时象征性地以佛、菩萨代之,签署者一般为高级僧官。

118、一生未出家,有译师称号。1077年,米拉日巴从其门下,经过6年8个月的观察,以米拉日巴根器可成就,而向他口传全部密法。后米拉日巴又传塔布拉杰。至塔布拉杰时,形成塔布噶举支派。噶举派授徒传法时,注重师徒口耳相传,始自玛尔巴,以后成为此派之传统。玛尔巴按印度密教习惯,穿白色僧裙修法,后来白色僧裙遂成为噶举派世代相传的袈裟式样,故噶举派俗称白教。塔布噶举支派建立以后,被尊为初组。

119、佛教称:善业是清净法,不善业是染污法,以善恶诸业为因,能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是为业果。作为业果的表现形式,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所以,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饿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

120、慧嵩(1007-1072年),北宋僧人,俗姓李。19岁游方,于筠州(今江西高安)洞山晓聪禅师门下得法。庆历(1041-10年间至钱塘(今浙江杭州),居灵隐寺永安精舍。时著《原教》、《孝论》等十多篇,力陈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五常义理相通,驳排佛之论。又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等,对禅宗史有较大影响。校定《六祖坛经》,并著《六祖法宝记叙》。后人集其论著、书肩、叙记、诗歌、碑志为19卷行世,题为《镡津文集》。

121、百丈怀海(720-814年)根据中国国情及禅宗的特色,折中佛教的戒律,制定了禅门的戒规,被称为百丈清规。百丈清规对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仪式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使禅僧脱离律宗的寺院,别居独立的禅寺,并重新整顿出家人的威仪,把宗教修行与劳动实践相合。同时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工作态度融进每日的修行内容。百丈清规佛教修行和劳动实践的结合,也体现了禅宗的实践与入世的风格,从而也影响了中国后世佛门的修行生活。

122、古代度牒一般由尚书省下的祠部颁发,故亦称祠部牒。唐代的度牒都用绫素、锦素、钿轴制成,其形质与官吏的任命状纶诰相似,宋代一度改用纸造,至南宋仍旧用绫。度牒上一般写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职衔)、籍贯、年龄、所住或请住持寺院(人何寺院名籍)、所诵经典、师名等,并有祠部的批文、签署日期和官署署名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留居本寺或行游他方都不被为难,可获免赋税和劳役、兵役等义务,得到政府的保护。

123、在佛教中,因果报应是被使用最多的一个理论,它将因果并称,是佛教思想体系的基础。所谓因,亦可称为因缘,泛指能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包括事物存在和变化的一切条件。佛教对因的解释有六因、十因、四缘等。所谓果,亦称为果报,即是从原因而生的一切结果。《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认为任何思想和行为,都导致相应的后果, 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没有业因,也不会得到相应的果报,因果相应,毫厘不差,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

124、无言通(?-826年),唐代禅宗僧人,越南无言通禅派创始人,以沉默寡言取法号。俗姓郑,从学百丈怀海禅师。出家于婺州(今浙江金华)双林寺,后住广州安和寺。唐元和十五年(8至越南北宁仙游县扶董乡建初寺传授禅学,创立无言通禅派。他承受中国南宗禅学慧能、怀让、道一和怀海的法统,宣传佛性无所不在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思想,并保持中国禅宗的面壁禅观、现成公案和体验方法,在越南又称其派别为观壁派。无言通所创禅派为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深受越南丁朝和前黎朝重视。13世纪末期,陈朝国王创立的竹林禅派直接承受其法统。

125、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很多地区,并形成了许多不同派别的世界性宗教。从信仰观念上说,佛教是以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佛是梵文音译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即指觉悟了的人, 觉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是自己觉悟,二是使他人觉悟,三是觉行圆满。佛教相信普通人没有上述的任何一种觉,声闻和缘觉有的也只是自觉,菩萨也缺少觉行圆满的内容,只有佛才具备这三项的全部内涵。小乘一般以佛作为对释迦牟尼个人的尊称,随着佛教的开展,以后渐渐形成了三世佛、十方佛、三身佛、佛数如恒河沙子、佛有无量数等观念。

126、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一尊佛。据《宋高僧传》等佛书记载,弥勒佛的化身是浙江宁波人,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游化行乞。乞得之物就装在布袋内,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相传他身形肥大,衣着随便,言语行为不拘小节。据说为人预测吉凶非常灵验,还能预知晴雨天象,人们都觉得他神秘莫测。后梁贞明二年坐化于岳林寺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 1,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

127、戒学,即戒律之学,泛指佛教为出家僧尼和居家信徒所制定的一切戒律仪规。按内容可以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种。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一类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足戒等。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全称为八关斋戒, 八斋戒是为在家信徒制定的戒条,内容是在前五戒基础上,增加不坐高广华丽大床、不装饰打扮观听歌舞、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最后一戒称为斋,是在修斋时临时奉行的。具足戒是为比丘和比丘尼制定的戒律,出家人依戒法规定受持此戒,即可取得正式的出家资格。此戒条目说法不一,一般规定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

128、永徽五年(6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两年后即应诏参与玄奘译场译经,并随从受业,前后共9年。《开元释教录》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10卷、《辨中边论颂》1卷、《辨中边论》3卷,并大造注疏,被称为百部疏主。玄奘去世后,他重返大慈恩寺,专事著述。玄奘的学说,大体皆见于他的著作中。他不但通达声明,并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纵横立破,在著述中常用因明以立说。据《宋高僧传&窥基传》称,玄奘所传因明和五种姓宗义,都是窥基独得之秘,对于法相唯识之学,尤其精辟独到。8世纪初,窥基著作传到日本,日僧据以建立日本法相宗。

129、道济(1150-1209年),南宋僧人,又名湖隐、方圆叟,俗姓李。他的神异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通称济颠僧或济公。他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嗜酒肉。据《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所载,他是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的远孙,狂而疏,介而洁,游踪半天下,所至题墨,文词隽永。但他生活落拓,寝食无定,寒暑无完衣,所受布施供养,不久即付酒家。对于老病僧人,他尽力备办药物相助。无故不入富贵人家。后常居杭州净慈寺。《清一统志》载净慈寺曾一度毁于火,他到严陵山(今浙江桐庐)一带募化,使净慈寺得以恢复旧观。临终前作偈日: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记载其神异事迹。

130、灌顶(561-632年),隋唐僧人,天台示五祖,俗姓吴,字法云,时称章安大师、章安尊者。南朝陈至德元年(5到天台山修禅寺拜智顗为师,学习天台教观。随侍左右听讲《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后都由他集录成书,世称天台三大部。开皇十五年(5随智顗至金陵,作《净名经文疏》;十七年(5智顗圆寂后,移住天台山。翌年将智顗遗书和《净名经文疏》等带到扬州献给晋王杨广。旋奉杨广命,为智顗设千僧会,建国清寺。仁寿二年(60应诏带《法华玄义》、《净名经文疏》等入长安,缮写校勘,在宫廷中广为弘扬。隋末兵兴,乃隐居山寺,潜心编撰。其间撰成《大般涅经疏》33卷。晚年移住会稽称心精舍,讲说《妙法莲华经》。天台宗由于灌顶的弘扬而更加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