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大全 > 佛语禅意

經典佛语录禅语悟道(精选120句)

2022-06-17互联网 佛语禅意 手机版

1、把握当下,恒持刹那。

2、内观自性是最美的风光。

3、智慧让爱不变质、不染着。

4、助人的同时,也是净化自己。

5、少欲知足,是最富有的人生。

6、感恩要表于行动。 (由整理)

7、与时竞争、接受考验,才会成功。

8、保护大地,需从建设人心一开始。

9、可用的物资,都是值得珍惜的宝。

10、感恩过去,展望未来,把握现在。

11、有力量帮助他人,是自己的福。

12、不要怕压力,只要自问做得对与否。

13、人生的责任,是要做利益人群的事。

14、付出一分功能,就有一分慧命成长。

15、懂得运用时间利益人群,就是幸福。

16、爱惜生命是本分,尊重互爱是福分。

17、理想要高远宏观,脚步要落实当下。

18、真诚的爱最动人,无私付出最可贵。

19、与谐的人生最美,安定的社会最幸福。

20、人格升华,需有成人之美、包容之德。

21、付出的爱有多宽,得到的爱就有多广。

22、有辛苦的付出,才有美满的结果成就。

23、游戏人间,烦恼要放下,做事要用心。

24、真正的美,在于身形端庄、气质优雅。

25、能清楚、笃定内心方向,就不会计较。

26、奉献付出后的心灵享受,就是净土。

27、人若不知福、不懂得感恩,只是多消福。

28、对人虔诚,要尊重;对事虔诚,要感恩。

29、教富,是启发智慧;济贫,是造福人群。

30、笑容、柔软、体贴、付出,是爱的表达。

31、简单,才真正有福;单纯,才真正快乐。

32、省钱是美德,用钱用得有意义是功德。

33、人生没有回头的机会,遇逆境应勇敢面对。

34、人生要懂事、懂理;懂得做人、懂得付出。

35、把握当下做得欢喜、心安,就能得到道理。

36、简单,可以净化人生;复杂,会丑化人生。

37、有知识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人能利益人群。

38、处顺境用无常观’’,处逆境用因缘观。

39、不真不实而相信,是迷信;人云亦云,是无知。

40、以智慧行慈悲路,才不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41、对每件事、每个人都感恩,就能化贪心为慈悲心。

42、心若照顾得好,人生就快乐;反之,则苦难偏多。

43、改变自己、净化自己,才能改变别人、净化别人。

44、虽然人生充满苦难与悲痛,但是也充满希望与爱。

45、人文是生命的结晶,人格的升华,也是慧命的成长。

46、人缘是付出的结果,得到他人的欢喜、信任与佩服。

47、受人折磨,能注意不折磨他人,也是增添一分智慧。

48、境界来时要惜缘,去时要自在,让心不受烦恼所困。

49、生命无价,会用才有价值,不会用则是白白浪费。

50、以慈悲为原点,用喜舍’’为推动力向前进步。

51、只要自心有力量,就可以挑起使命,不怕外来的压力。

52、要净化人心,应先点亮自己的心灯,再做提灯照路人。

53、光明无染污的觉悟,都是要从凡夫地发心立愿修行而得。

54、善尽自我本分,是持戒;毫不保留地付出力量,是布施。

55、从知福中培养感恩,从惜福中培养关怀,从造福中培养智慧。

56、开启心胸,才能发挥无量的慈悲,获致真真正的智慧与功德。

57、【天天禅语】爱惜、培育子女是责任;孝顺、供养父母是本分。

58、人生难免遭遇挫折,要经得起考验,才能保住慧命,突破难关。

59、得惜缘的人,能与人结好缘;懂得惜福懂的人,能积极再造福。

60、能将辛苦’’视如幸福’’,就能甘愿而不会累倒。

61、要救世,就要做环保——心灵环保、社会环保、地球环保。

62、不简单的事能坚持,才是真本领;困难的事能突破,才是真耐心。

63、信与不信,因果就在那里,或善或恶,与你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64、只要有信心,没有做不好的事;只要肯忍耐,没有担不起的重任。

65、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最痛苦的是病痛,所以拔苦从拔除病苦一开始。

66、善缘、恶缘,都在语默动静中;好话让人心开意解,坏话让人心起烦恼。

67、诚正大爱无敌对,信实良知有感恩,慈悲心境宽包容,喜舍无私念纯真。

68、有慈悲心,就是佛心;有爱心、毅力,投入为人群付出,是菩萨心也是菩萨行。

69、我宁愿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也不愿意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70、【天天禅语】做人要放下身段、缩小自己,如微尘无处不在,发挥纳米般的良能。

71、佛云: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是自己的敌人,行善与作恶的时候,自己是自己的证人。

72、透明:水具备透明的特质,心的本质也是透明与光明。犹如镜面能映照万物,水晶能折射各色光芒。

73、富而不贪是一种布施,尘而不染是一种持戒,痛而不恨是一种忍辱,累而不懈是一种精进,思而不乱是一种禅定,显而不着是一种智慧。

74、慈悲与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犹如凤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凤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体一般,慈悲与智慧既是两面,又是一体。

75、当我们以正面心态去修行,即使做世间琐事,也会成为获得解脱的缘;当我们以负面心态去修行,即使行佛教事业,也会成为堕落恶趣的因。

76、包容:水遇到阻挡物并不会争锋相对,而是绕道而流,包容与宽恕的人就像水一样,既不计较,也不争论。以善巧智慧,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77、恒顺:水随顺不同的器皿显现为不同的形态,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修正道德的人也如此,遇到善人时以善的方法来引导,遇到恶人时以恶人接受的方式来度化。

78、佛教的真理犹如虚空,比如虚空既遍于一切万法,又超越一切万法一般。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世俗谛,是遍于一切而立;胜义谛,是超越一切而言。

79、噶举祖师帝洛巴大师对那诺巴祖师说:那诺巴,束缚你的不是显现本身,而是你对显现的执著。每当我遇到各种景象而产生执著时,都会忆念这句窍诀来调伏自己的内心。

80、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一个人的成败只在一念之间,它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却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所以在遇事之时,一定要冷静下来,三思然后行,以免铸成大错。

81、供养诸佛菩萨最好的香不是物质之香,而是精神之香。烧吝悭,供布施之香;烧贪欲,供净戒之香;烧嗔恚,供忍辱之香;烧懈怠,供精进之香;烧散乱,供禅定之香;烧愚昧,供智慧之香。

82、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一嗔能摧毁,f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意思是说,即使是千劫中通过布施与供奉诸佛等获得的善业福报,只要你生气发怒一次,就会将全部福善功德抵消干净。

83、人的一生也是一段修行的旅程。遭遇挫折不幸的时候,不仅不应该情绪低落与丧失勇气,更应该静下心来调整情绪,昂起头来增加信心,并从容坦然地面对现实与挑战,借此来磨练自己,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84、有一句禅语叫掬水月在手。虽然月亮在苍天之上,但是如果我们开启智慧,掬一捧清水,月亮美丽的脸庞就可以出现在掌心之中。人生也是如此,如果能在生命的极点奋力一搏,或许会看到一处全新的景观。

85、愿每个人都懂得爱的真谛:爱是奉献而非占有,爱是随缘而非强求,爱是坦诚而非谎言,爱是清净而非功利,爱是包容而非狭隘,爱是温暖而非冷漠,爱是智慧而非愚昧。请敞开你的心扉,将真爱的能量释放。

86、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不仅是从生到死,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人的一生仅是这个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佛教对现实的态度超然,对文明的终极追求更透彻、更究竟。无论世界如何变换,佛教都有自己不变的真理。

87、佛陀告诉我们,轮回的一切系列过患、无穷无尽的痛苦,皆是从无明开始,因无明引发。正如第j三世大宝法王在《了义大手印》中所说:从本未有白现迷为境,由无明故执自明为我,由二执故流转于诸有,愿断无明迷乱之根源。

88、当你认识一个人时,将来他会成为你的亲人还是仇人,取决于你怎么对待;当你遇到一件事时,将来它会给你带来利益还是造成麻烦,取决于你怎么处理;当你得到一件物品时,将来它会给你带来幸福还是痛苦,取决于你怎么使用。

89、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的缺点,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众多佛教理论知识,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参禅持咒,却没有修正白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在哪里?

90、每一个生命都珍爱自己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苦乐的感受,每一个生命都拥有使用地球的资格,每一个生命都平等地具备使用地球的权力,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尊重生命呢?为什么不善待动物呢?

91、当遇到善知识时,我们要仔细观察,绝不可盲目依止。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可能出现,善知识当中可能有真有假,有具德的,也有不具德的;有利他的,也有利己的;有救度众生的,也有欺骗众生的。为了对师徒双方都负责任,我们就要小心翼翼地选择善知识。

92、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修炼人生,也就是改善思想与行为,提高素质与道德。人生的旅途上,在生活的点滴中,满怀爱心服务一切众生,让福德资粮更加增上圆满;觉悟宇宙生命的真理,让智慧资粮更加明亮观照。人生的修炼成功,就是成就;人生的道德圆满,就是成佛。

93、即使我们拥有了三干大干世界的一切财产,或者是我们面前天天降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珍宝雨,凡夫的欲望仍然无法满足:如《因缘品》中所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如果随着贪欲放任自流的话,不但生死疲劳,还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在轮回的苦海中无有出期。059。

94、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说,犹如美丽的花朵,给众生带来快乐;胜义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丰满的果实,自己成就圆满。

95、宁愿自己生病,也不愿伤害任何一条生命。每一个生命都珍爱自己的性命,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苦乐的感受,每一个生命都找求生存的平安,每一个生命都曾是我们的父母,每一个生命都是修行的助缘,每一个生命皆有如来佛性。祈请佛菩萨加持,愿我永具菩提心,愿您速证菩提果。

96、无论哪一种宗教派系,只要具备慈悲与智慧双运的见地,都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正如佛经所说: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离众生。拥有慈悲与智慧,才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谁提倡慈悲与智慧教理,谁就是我们的宗教;谁宣说慈悲与智慧的真理,谁就是我们的导师。

97、原则:水虽然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但却不会变成器皿,不会改变水自身的本质。同样的道理,修证道德的人能恒顺一切众生,但绝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无论水处于任何形态:固体、气体或液体,水的本质绝不会被改变,同样的,无论我们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永远不变的是佛法的真理。

98、一切众生都是修行的所依助缘,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对象。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众生与佛的作用是相等的,佛与众生是同等的重要,那我们为什么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呢7。 (一品句子)

99、以律对治贪烦恼,以经对治嗔烦恼,以论对治痴烦恼,三藏对治三种惑。观修不净对治贪,观修慈悲对治嗔,观修缘起对治痴,对治三惑殊胜道。布施财物对治贪,爱护生命对治嗔,闻思佛法对治痴,日常之中断烦恼。知足常乐对治贪,知母念恩对治嗔,树立正见对治痴,生活之中转烦恼。

100、调与:万物因水的存在而汇聚融合。譬如石灰石、黏土与铁矿粉是三种不同的事物,因为水的调与而融合为水泥。H1于水的存在,它们三种才有可能按比例调与而成。同样的道理,由于爱心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39;j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才有可能与谐相处、充满与平。

101、再富再红再成功也要面对生死无常的事实。在无常的规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缘起性空的真理上,更是平等。这就好比在花园里的花朵,再漂亮,再芳香,最后还是在花园里干枯;大海上的巨浪再高大,再磅礴,最后也还是在海中消失一般。人身难得,犹如昙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啊!

102、只要具足三种因素,人们心中的烦恼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哪三种呢?惑根未断;对境亲近;非理作意。凡夫人,从无始轮回以来心中的贪嗔痴烦恼毫无损害、完整无缺,这就是惑根未断;贪嗔痴的对境于面前出现,这就是对境亲近;于贪嗔痴的对境或起烦恼方面总是生起各种妄想,这就是非理作意。094。

103、在这个世界上,成就的机会最高的是人类,堕落的可能性最大的也是人类;对社会奉献最大的是人类,对社会破坏最强的也是人类;对众生利益最大的是人类,对众生伤害最惨的也是人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心善人便善,心恶人便恶;心正人便正,心邪人便邪。人类既伟大,又可怕。

104、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是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欲;持戒并不只是断恶行善,而是能生起对轮州的出离;忍辱并不只是压抑愤怒,而是能调伏内心的嗔恨;精进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法喜;禅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静,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觉;智慧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

105、成佛之道分为道谛与灭谛。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道谛。灭谛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成佛之道有两种,方便道与智慧道。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方便道。智慧道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成佛之道有两种,暂时安乐之道与究竟解脱之道。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前者,后者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

106、这些无辜的生命在无比的恐惧与难忍的痛苦下被残杀,然而多数人并没有体会到它们的感受,也很少有人怜悯它们,还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肉食。尤其是举办大型宴会时,有些人为了炫耀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餐桌上会准备大量的肉食,且大部分会被浪费。这种行为是不尊重生命与对地球环保不负责任的表现。

107、【佛心佛语】佛曰:1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3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4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08、一个人在危险的地方行走,可能会遭到强盗及野兽的伤害,若没有护送者的保护,要么会损失财产,要么身体受到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行路人身边伴随着一位英勇的护送者,他就会远离这些可怕的险境,并平安地到达目的地。如《不动优婆夷传记》云:善知识们就像护送者,引导我们平安到达一切智者处。

109、当很多人吃肉的时候,只欣赏餐桌上的美食,也只想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从来没有体认到残杀生命的过程中,它们遭受到的无比恐惧和难忍的痛苦,也没有想过需要偿还杀生的可怕后果。即使不相信众生曾做过我们的父母,也不知道众生都具备佛性,但也不应该为了我们的口腹之欲而轻易伤害无辜的生命啊!076

110、我在佛教的环境中出生成长,除累积佛教知识与形式上的修行外,内心的贪嗔痴及习气并没有减少。遇到我的恩德上师后,他老人家对我针对性地引导,窍诀性地指点,在他的慈悲与加持下我被自然降伏。上师调伏了刚强的我,度化了难化的我,我坚定地相信:上师是佛,上师是法,上师是僧,上师是三宝的根本。

111、最近从电视上看到阿兹特克帝国血祭传说,他们杀害无数人来祭祀神明。如果我们是那些被杀害用来祭祀的人,你是否会感受到剧烈的恐惧与痛苦,不希望这种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同样的,当你为了口腹之欲而杀害无辜生命时,为什么没有体会到它们的恐惧与痛苦的感受呢?难道因为它们不是人才没有这种感受?

112、试想,当你无人陪伴的时候,有怎样的感受;当你失去财产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当你孤独走在陌生黑暗的路上的时候,又有什么感受。即使亲人、财产以及身体都陪伴着灵魂,心灵仍会浮躁、焦虑、不安,更何况灵魂孤独漂泊的时候。为死亡准备,等于是为灵魂找到美好的归宿,也是为灵魂选择了光明的前途。

113、无论是人类、动物或其他生命,只是地球上的过客而已。从古至今,曾出现过的无数圣贤、伟人、贵人、帝王、将军,都分别离开了地球的大客栈。既然都是过客,谁也没有资格伤害谁,也没有权利侵犯谁。即使伤害侵犯了无辜的动物和脆弱的生命,因果的报应要自作自受。因果,是最客观、最合理、最公正的法律。

114、为什么日食与月食出现时行善功德大呢?按藏传佛教的说法,人身上有业气与智慧气两种。一般情况下,人每天呼吸两万多次,其中多数都是业气,智慧气几乎没有。日食与月食出现时,大部分呼吸是智慧气,由于智慧气的正面力量的牵引,修法、行善的功德及加持力不可思议。因此藏传佛教很重视日食与月食等殊胜日。

115、从前有一位太子对臣民关爱、平等,国王不接受他的博爱,把他赶了出去。太子流浪到别国,由于劳累,在树下睡着了。此时那里的国王辞世,正值大臣们找觅继位者时,看见在树荫下睡觉的太子。太阳已走远,树荫却仍然遮住太子,大臣们觉得他不是普通人,决定请太子作国王。这就是《法句经》中如影随着行的故事。

116、由于修行者有三种根器,所以要依靠戒、定、慧三种学处,用逃避、对治、转换三种不同的方式去应对贪嗔痴烦恼。下等根器者用以持戒来逃避的方式去应对烦恼的对境;中等根器者用以修定来对治的方式去应对非理作意;上等根器者用以修慧来转换的方式去应对烦恼的根本。初以戒为基,中以定为道,后以慧为果。093。

117、凡夫众生就像照相机:它能记录很多影像,还可以通过调整焦距与闪光灯等方法拍摄远近大小明暗不同的照片,却唯独拍不到它自己——照相机。同样,凡夫能感知地球上的信息,也能研究上至太空下至地壳的现象,却唯独不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更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实相。

118、当我散步时,看着地上的落叶,就想:同样是树叶,有些掉落在花园里,有些掉落在草原上,有些掉落在泥塘中,甚至有些掉落于悬崖之下。同样,地球上的生命就像树叶,由于各自的业力不同,所去的地方也不一样,有的往生净土,有的升入天堂,有的投生为人,还有的却堕入恶趣之中。当我看到每一片树叶时,感到既欢喜又悲伤。

119、很幸运,我们每一位众生都平等地拥有追求究竟快乐的权力,也都平等地具有达到究竟快乐的潜能。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将眼前的快乐当做究竟快乐来看待,而失去了获得究竟快乐的机会。究竟的快乐不在外境,而在内心。内心的祥与、安宁、喜悦、慈悲与智慧,皆是由内往外释放的,而不是靠外境求来。对现象进行分别与执著,那么现象就会成为我们遭受痛苦与烦恼的因素了。

120、佛法的觉醒之道,就像一条清净的长河。长河具有滋养万物和冲刷污垢的作用,并不停地朝着大海的方向流淌。同样,觉醒之道也是如此,它具备增长众善和净化烦恼的功德,并不断地引领行者朝着佛果的大海迈进。增长众善的功德,是爱心;净化烦恼的功德,是智慧。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于调伏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而宣说。我们为了修行而作出的一切努力和付H{,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调伏自心。即使我们修行长久,佛学渊博和身份高贵,但内心如果仍然没有丝毫被调伏的话,那就只是徒有虚名,而不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