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
2、能予
3、能做
4、能忍
5、不弃困
6、不揭过
7、不轻贫
8、净的世界
9、圆的世界
10、如的世界
11、悟的世界
12、敬重贵人
13、礼待小人
14、言则信用
15、言可承领
16、言必契理
17、人的敬重。
18、忌信口开河
19、忌言不及义
20、忌语中带刺
21、忌鬼话连篇
22、每天常欢喜
23、要互赞互助
24、人要乐观进取
25、待下属以恩惠
26、待邻居以诚信
27、每天多行善事
28、每天多说好话
29、每天经常反省
30、走不通的路。
31、对人要团结包容
32、对人要融和尊重
33、有力量才能团结
34、能奉献才能团结
35、分工合作才能团结
36、能容纳异己才能团结
37、一般来说,场面之言有
38、【经典禅语悟道人生一】
39、【经典禅语悟道人生三】
40、【经典禅语悟道人生二】
41、【经典禅语悟道人生四】
42、忏悔就有很奇妙的功效,
43、首先让我们看看理这个字。
44、人事上的忏悔与工作上的忏悔
45、感情上的忏悔与修持上的忏悔
46、生活上的忏悔与知识上的忏悔
47、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48、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49、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50、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51、男儿欲遂生平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52、能帮助学业、职业或事业发展的书。
53、第一,少年时当取其学,舍其不当有;
54、第三,壮年时当取其行,舍其不当乐;
55、第二,青年时当取其志,舍其不当事;
56、第四,老年时当取其实,舍其不当执。
57、能陶冶情操、意志,培养高尚志趣的书。
58、一个人一生如何来定其取与舍呢?谨提示
59、诸佛众生,本来平等。一《宏智禅师广录》
60、吃眼前亏有时是为了换取其他利益,为了获得
61、增进学识新知,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利润的书。
62、有人势利现实如此,日后一定会遭到朋友的唾弃。
63、能砥砺品德,增进为人处世经验,提升人格修养的书。
64、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大珠禅师语录》
65、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坛经&宣诏第九》
66、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佛经
67、多听少说常点头这个原则适合人一生中任何一个阶段。初人社
68、一般来说,懂得说话艺术的人,也是懂得如何做事做人的好人。
69、常点头,并不是要你做个毫无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在群体中
70、人的际遇无常,荣华富贵的朋友,也许一夕遭遇横祸而贫病交迫,
71、当朋友遭遇困难、痛苦,面临逆境或灾难时,你不可舍弃他。锦上
72、礼就是礼貌,更确切地说,应包含着客气、谦逊地对别人的尊重。
73、那位领导表现得非常热情,并且当面应允,拍拍胸脯说:没问题!
74、场面之言是一种必要的应酬,但听到他人的场面之言,你不可全信。
75、总之,读书要慎选,而读书不但是为了提升自我,更要能造福众生。
76、这时最需要友情,你千万不要轻视他,能够贫贱不轻,才是患难见真
77、古人说:好汉不吃眼前亏。而这里我们要变通一下:好汉能吃眼前亏!
78、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可贵,不能因朋友一时潦倒就弃之不顾,如果
79、闯: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日:面南看北斗。——《云门文偃禅师》
80、专注与附和;如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无关紧要的事,不必坚
81、会,多听少说常点头是学习;中年时期,事业蒸蒸日上,多听少说常点头
82、则可减少阻力;到了老年,缄默养性,并且多点头鼓励年轻人,会获得别
83、别人。少说,你就能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84、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的
85、持己见,多点头附和,并且相互配合。这样人人会觉得你人好,你就没有
86、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日:春来草自青。——《云门文偃禅师》
87、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88、净的世界就是清净的世界,极乐国的世界,法眼净的世界,莲花藏的世界。
89、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一《仰山慧寂禅师》
90、直言直语有时是一把双刃剑,而非一把披荆斩棘之刀,用不好会伤人害己。
91、古人谓:道在己求,不从他觅。斯言尽之矣。——《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92、安详禅修行的起点就是反省,借着反省来认识真正的自己。——耕云先生
93、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94、若是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宗教箴言录》
95、法身无相,不可以音声求。妙道亡言,岂可以文字会?——《光孝思彻禅师》
96、事实上,人世间真的可以让你走遍天下的还在于礼,理充满刚性,而礼却柔韧有力。
97、禅是大智慧,是人类的宝藏。因为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98、心者,万法之根本。能一切诸法,唯根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佛经
99、练得身形似鹤形,千珠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
100、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皈?言却成妄。——《坛经-忏悔第六》
101、圆的世界就是一切如日如月的世界,如虚如空的世界,如因如果的世界,如自如性的世界。
102、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永嘉大师
103、但无一切心,自然合大道。应用在临时,莫分妙不妙。——《宝峰云庵真净禅师偈颂下》
104、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宗教箴言录》
105、亦、心一切平等,真即菩提自现。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志公和尚大乘赞》
106、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大珠禅师语录》
107、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坛经-忏悔第六》
108、当然,如果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而且保证自己不受伤,你完全可以不吃这个眼前亏。
109、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宗教箴言录》
110、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莫逐有缘,莫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一三祖僧璨
111、亲友相交,贵在知心。善良的亲戚,道义的朋友,应该是有福同享、患难与共的。真正的好朋友,可以
112、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么,这就是禅宗的特色。——耕云先生
113、相识遍天下,知音能几人?经常听闻人们感慨:现在社会很现实,不但知音难觅,有时还会被亲友所累。
114、禅的不一般,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要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耕云先生
115、佛法讲宇宙人生都讲圆,理要圆、事要圆,事事圆融,有始有终、功德圆满,人生要追求圆融,一切随缘。
116、正信佛教里的禅定叫三昧,意即正定,是靠日常生活中磨炼所成就,属修道的手段之一。——证严法师
117、心是佛,不用将心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心。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一《大珠禅师语录》
118、我们生活在无常的世界里,现实世间经常给我们许多的烦恼,使我们感受太多的苦痛,动摇我们身心的安定。
119、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果真如此吗?从人性的法则来看,有理走遍天下这句话似乎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然正确。
120、情与无情一体,触目皆真;佛与众生不别,当体全现。随处做主,遇缘即宗。——《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121、多听少说常点头这句话含义相当浅显,不用解释我们也会懂得,但为何要如此去做,可能不是人人都能懂得的。
122、成就越大,地位越高的人,越是有礼,当然他们也有理。不过,他们都把理隐藏在礼之中,或是跟在礼的后面。
123、有些人自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经常信口开河,不加思考地说些不负责的话,这样也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124、自古以来,禅者都重视正常的生活,离开了正常的生活,因然没有了禅,离开了正常的工作,更无法深入禅心。
125、如果一个人一生天天都生活得很实在,很美好,那么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如何过每一天的生活,这有四点建议:
126、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要想使自己的人缘良好,我们就应该敬重和礼待别人,宽容和信任别人,亲切和友好待人。
127、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128、尔若求佛,即被佛魔摄;尔若求祖,即被祖魔摄。尔若有求皆苦,不如无事。——《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129、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皈,无所依处。——《坛经一}千悔第六》
130、所以,直言直语有时是一把伤人又伤己的双面锋利之刃,具有这种个性的人应该深思一下.并重新树立为人处世之道。
131、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往?睿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盘山宝积禅师》
132、人生成功的五大元素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名号,五读书,读书可以使弱者壮,贫者富,富者贵,贵者福,福者寿。
133、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宗教箴言录》
134、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达摩大师血脉论》
135、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万境不能转。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寒山
136、迷乃是自己迷,不因境迷,不因物迷,亦非佛使其迷,又非天地鬼祥、冤亲眷属使其迷也。——《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137、舍得应是一种好的信念,也是一种功德。如果把握得好,就会因此而官运亨通,生意兴隆,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事业大成。
138、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坛经&顿渐第八》
139、秉指僧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云:火不待日而热。磨与未磨时如何?师云:风不待月而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140、一般人常喜欢指责和批评别人,而疏于检讨反省自己,如果自己能够经常反省,就会改过迁善,就能多积功德,就能事业大成。
141、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惜福结缘感恩德,一个时常心怀感恩的人,心里很清静自在,口中自然就会经常赞美别人。
142、敲空作响,谁是知音?击物无声,徒劳侧耳。不是目前法,莫生种种心,起灭不相知,个中无背面。一《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
143、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达摩大师血脉论》
144、有些人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可是自己却经常话中带刺,甚至以恶言嘲讽别人,这样就会得罪许多人,从而影响自己的事业和前途。
145、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傅大士》
146、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达摩大师血脉论》
14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我们穿的衣服脏了,可用水洗干净,当我们的心被污染了,也可用忏悔的法水来清净。
148、现实社会中,到处充溢着功利、自私、狭隘、执著、贪戾与暴力,更需真正的禅者以安详、放下、大公、宽广与慈悲的良方来对治。
149、众生与佛性,本来共同。以水况冰,体何有异?冰由质碍,喻众生之系缚;水性灵通,等佛性之圆净。——《楞伽师资记》原序
150、僧问:佛在何处?师日:不离心。又问:双峰上人,有何所得?师日:法无所得,没有所得,得本无得。——《长庆大安禅师》
151、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法尘,眼睛里尘沙除去了,也不能换入金粉,因为金屑虽贵,在眼亦病,法虽好,不如无更好。——耕云先生
152、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黄檗断际禅师
153、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154、有形至大者,莫若天地;无形至大者,莫若虚空。有道者知彼二者皆自心影响,故见空不空,见形非形。——《紫柏尊者全集》
155、有些人轻视别人的智慧,喜欢卖弄自己的口才,讲话东拉西扯,言不及义,答非所问。这样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156、狒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达摩大师血脉论》
157、少说,如果你能多听,自然会少说。少说不但可以引出对方的话而让他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内心的秘密,更可以避免说错话,得罪
158、有行者问:即心即佛,哪个是佛?师云:汝疑哪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日: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大珠禅师语录》
159、参禅是参自己禅,非参佛祖善知识禅也。其所悟处,不悟佛境,不悟祖缘,不悟地心,不悟外法,皆是自悟其自己。-《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160、真如妙体,不离生死之中;圣道玄微,还在色身之内。色身清净,寄住烦恼之间;生死性真,权在涅槃之处。——《楞伽师资记》原序
161、律宗的有源和尚向慧海禅师请教:如何修持用功?慧海禅师回答说:用功要持平常心,平常心即是道。这也就是说,修行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162、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答:知即是心。——《禅源诸诠集都序》
163、助朋友一臂之力。只要是善行好事,即使做起来不容易也要尽力去做,因为道义之交就应互相帮助,能难做能做,就可能与人建立起珍贵的友情。
164、我们用文字来教育,会栽培一些学者,但不能造就成佛道者。虽然看很多经典,但拼命著相,没有正思维,因此无从得到法益。——慧律法师
165、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166、法华经上说唯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不遇正法,自己很难钻,遇到真正的明眼导师,就不能不皈依禅,皈依禅就是皈依自己。——耕云先生
167、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而与对方展开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不能再起,有些人虽然获得胜利,但已大伤元气。
168、我们安详禅要求人人安分守己、心安无愧。不要改变生活,……不必烧香、磕头,不要增加生活负担,现在的人够忙了。——耕云先生
169、所以,当你在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宁可吃点眼前亏。能吃眼前亏,可保百年身!有礼走遍天下
170、若约当人分上,从来地事,不论初入丛林,及过去诸佛,不曾乏少。如大地水,一切鱼龙初生及至老死,所受用水,悉皆平等。一《安国慧球禅师》
171、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大道只在目前,愚倒迷人不了。——《宝志公》
172、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师日: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大珠禅师语录》
173、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场面话我们不想说还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记住,说归说,千万别轻信场面之言。
174、现今社会分工合作,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我们能以感恩惜福之心,专心做好本职工作也就等于参了禅,所以禅与现代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175、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达摩大师血脉论》
176、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著结业,受生死苦。大觉愍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华严原人论》
177、亲戚是血缘关系形成的,朋友是人缘关系形成的,都有其因缘所在。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想想,我们有时虽然会受亲友连累,但我们的成就有时也源于亲友。
178、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很重视公共关系。这个公共关系就是佛学中所说的缘,而人与人之间缘的好坏,与自己的前途和事业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179、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坛经&付嘱第十》
180、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不知当下无心,便是本法。——《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181、云何是法?法者是心法,心法无形,通贯十方。目前现用人信不及,便乃认名认句,向文字中求,意度佛法,天地悬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182、总而言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缘分很重要。你要想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和事业大成,就应该广结善缘,融和尊重、团结包容、互赞互助、乐观进取。
183、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内心觉照的反省工夫,就是忏悔。真诚忏悔有如法水,可以净除我们的罪业;犯错而知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减轻与消除。
184、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慧能大师法嗣&司空山本净禅师》
185、入海算沙,空自费力;磨砖作镜,枉用功夫。君不见,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186、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心外觅佛,终不得也。——《少室六门》
187、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石头希迁禅师》
188、好朋友可以规劝、可以勉励,但是不能张扬朋友的过失。扬善于众前,规过于私室是一种美德,如果你张扬他的过错让朋友难堪,就非交友之道,也就不是好朋友了。
189、对于称赞或恭维自己的场面话,你要保持冷静和客观,千万不要听了一二句话就昏了头,那样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与判断。冷静下来,反而可以看出对方的良苦用心。
190、我们看到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放人垃圾桶,搭乘公共汽车时让座给老弱妇孺,在工作上多给别人一点协助与服务等。每天多做一点好事,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191、有些人喜欢玩弄别人的诚信,专讲敷衍虚伪的违心之论,甚至想到就说,说了就错,错了就赖。如果这样下去而不注意改正的话,做官的就会丢官,经商的就会破产。
192、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每天都要说许多话,而很少有人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方法。一般人说话经常出现
193、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194、如今是新知识、新科技主导的时代,世间书籍浩如烟海,学问范畴广无边际,任何人尽毕生精力,都无法读遍天下古今群书。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95、我们要离苦得乐,我们要追求生命的真谛,就要追求不生不灭的世界,也就是不以得喜,不以失悲,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如的世界、悟的世界、净的世界与圆的世界。
196、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时生。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少室六门》
197、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198、礼与理,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汉字,但在人际交往中,二者却有着一定的关联与联系。人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意思是,只要你站在正义和道理的一边,便可以畅通无阻。
199、师日: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法住,不应取舍。若学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南岳怀让禅师》
200、如的世界就是不动的世界,如来的世界,如法的世界,如实的世界。如果我们的心能安定在如如不动中,外界的一切干扰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心境,我们就会生活得幸福快乐。
201、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南岳怀让禅师法嗣第二世&洛京佛光如满禅师》
202、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的概念,也都首先想到自我,而你的礼基本上满足了对方的自我。他感受到了你给予的尊重,不管你有理无理,路已为你敞开,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人性现象!
203、问: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此三句是一是三?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为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宗教箴言录》
204、及乎掀翻,从头勘破,原来只是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在天同天,在地同地,在人同人,在物同物。于自己分上……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天如和尚语录》
205、参禅学佛,可以求得一个不生不灭的世界,也就是如的世界、悟的世界、净的世界、圆的世界。这是一个意义很深也很妙的世界,现在我就把如、悟、净、圆的世界给各位作一说明:
206、好汉能吃眼前亏,其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是为了获得更高远的目标,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或灾难,甚至把命都弄丢了,哪还能谈什么未来的理想?
207、朋友一旦遭遇困难,需要你的支援帮忙,无论是精神上或是物质上的支持,即使自己也有困难,甚至要牺牲一些或缩衣节食,也应该尽力而为,因难予能予,就能建立起坚固的友谊。
208、纵使超佛越祖,犹落阶梯;直饶说妙谈玄,终挂唇齿。须是功勋不犯,影亦不留。枯木寒岩,更无津润;幻人木马,情识皆空,方能垂手入廛,转身异类。——《光孝思彻禅师》
209、对于拍胸式的答应许诺的场面话,你只能保留自己的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既然测不出他人的真心,就只好抱持最坏的打算。
210、场面之言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现象之一,而说场面话也是一种应酬的技巧和生存的智慧,在人世间生存的人都懂得去说,也习惯于说。这并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要的应酬。
211、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位好人为什么会遇到如此处境?而且他的工作能力也并不差!问题就出在他说话太直了,既不加修饰,也转不了弯,这样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
212、齐桓公因为能用敌方的管仲,所以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美誉;唐太宗所以被称为明君,就因为能善用不同政见的贤臣。如果人们真能做到万花齐放,千鸟争鸣,就会建成美好的人间。
213、现代社会是一个离不开交际的世界,因此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此例中的某先生为何弄得这种结果,关键在于,那位领导说的是场面之言,而某先生却信以为真。
214、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达摩大师血脉论》
215、某先生在一家事业单位供职,十几年一直没有升迁机会,于是,他通过朋友牵线,拜访一位主管人事的领导,希望能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因为他知道那个单位有一个空缺,而且他也符合资格。
216、知识可以转化为权力和财富。读书必须与生活工作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与工作时,感觉知识有所不足,无法应付实际问题时,尤应努力读书,学以致用,才能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与改善生活。
217、朋友相处时,难免会有些误会,或因看法观念不同,甚至会发生口角争执,此时基于友情,必须互相包容忍耐,尤其是要难忍能忍。如果一点包容忍耐的胸襟都没有,再好的朋友也难长久相交。
218、现在有些初发心学佛修行的人,只想了脱生死问题,不顾处理生活问题,经常一知半解地要闭关、住山、持午(即过午不食)……借口修行,而逃避弘法利生的责任,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219、读书必须慎加选择,至于究竟应该读什么书,这就要依据每个人的志向、兴趣以及需求来决定;甚至同样的一本书,由于读者见仁见智,其效果也不相同。对青年朋友来说,适宜而有用的书,有
220、契理,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常人之礼。如果见到农夫,就说如何种植稻谷蔬菜;遇到商人,就谈论一套生意经营;谈话的对象是工匠,就说各种工巧技艺;这表示你说话能够契合众生的需要。
221、多听,就是多听别人说,听取别人做事的经验,听别人诉说人际恩怨,听别人话语中透露出来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你听的越多,别人就会说的越多,他人说的多,你知道的也就越多。
222、人性常有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毛病。因为不能容纳异己,所以难以团结。谚语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捐细流。不能容纳他人不同的思想、言论、风格和方法,怎么能够团结?
223、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自称开悟得道,标榜自己修行过人,甚至还会显示卖弄神通,哗众取宠,其实这都是有违佛法的。大凡一个真正的证悟者,从不自高自大,从不哗众取宠,而是实事求是,利乐有道。
224、社会是大家的,团体是成员共有的,所以我们有缘与别人相处时,必须团结和包容别人,不要强求别人完全采纳自己的意见,应本着有容乃大的原则,尽量包容别人,如果你能包容别人,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
225、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证实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虚于应酬,或避而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是场面话了。对这种场面话,你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否则可能会影响目标的实现。
226、在感情生活上,如果我们常保持爱人如己的心态,性情胸襟会自然开朗,生活的品质也会自然提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真诚忏悔者常蒙三宝加被,长养无边诸善根,洗涤一切烦恼垢,就能消除业障,广植福田。
227、此外,礼是一种和平的、内敛的动作,不会激起对方的自我防卫意识,因此你前面的路便出现了很大的回旋空间,而且别人永远不会把你当成敌人,这是有理的人所无法做到的。所以,很多办不通的事,有了礼就通了。
228、其实,人们对直言者虽然表面上都大加称道赞赏,如我们经常听到他人这么说:我就是喜欢说话直言直语的人我这个人说话就是喜欢直来直去,等等,但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过于直言直语却是一种致命伤,其理由如下:
229、佛教很重视口业,佛经中列举了八种比喻来说明口业的得失:口诵佛名如吐珠玉;口宣教化如放光明;口谈无信如嚼木屑;口好戏谑如掉刀剑;口道秽语如流蛆虫;口说善事如喷清香;口语诚实如舒布帛;口言欺诈如蒙陷阱。
230、大家都在讲诚信,言而无信,如何立身?所以,说话一定要有信用。从古到今,童叟无欺,言必诚信是大家共认的真理,做人要讲真实话。我们如果能够常说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言论,就是最好的了。
231、人与人相处相识本来就是缘分,人与人之间要融和尊重,不可孤芳自赏,不可偏执傲慢。如果你能尊重别人,礼待别人,圆融通达,别人就会觉得你的形象好、人品好、人缘好,别人就会尊重你、支持你,你的事业就容易成功。
232、悟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光明的世界,解脱的世界,自然的世界。悟是我心、我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世界;是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的世界;悟是不为情爱所羁,不为生死所转的世界,悟是恢复自然、找到本性、认识自我的世界。
233、第四,处事方面,少去批评他人做事的不当。每件事情都要由具体的人去计划实施,因此,批评某事也就直接针对了某人,所谓的对事不对人在现实中是很少见的。除非你具有一定的力量和地位,否则直言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234、谁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护,不被别人指责和陷害;但是人之思想性格各不相同。要与各种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和交往,其中大有学问,要会妥善应对。因此,我想给大家几点建议,可调整身边的人际关系。
235、圣贤们每天都要检讨自己的功过。我们也可以自己回顾一下,一天中自己说了多少好话,如你早!你好!谢谢你!对不起!等等。如能常常说一些赞美人的好话,自然可以广结善缘、化解烦恼,从而使自己每天的日子过得很美好。
236、有时发现人实在很可怜,别人赞美你一句你穿的衣服好美哟!就会高兴半天;别人批评你一句这件事做得不对!就生气难过,甚至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自己的快乐与否完全受别人的左右,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如的世界里。
237、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有的人善于用说话来表达情意,一席话就善缘广结,有的人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一讲话就使人误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说好多话,为了避免话难说,说话难的困扰,我们就要探求学习说话的艺术。
238、想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与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交往,生活和工作在群体之中。有的人处处受欢迎;而有的人人缘欠佳则不受欢迎,甚至招致许多麻烦,这也就是人缘关系相处融洽不融洽,公共关系形象好不好的因果。
239、总而言之,生灭的世界是苦多乐少的世界,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苦是人们所厌弃的,但人生终究不免会有许多苦痛和烦恼;乐是人们所追求的,偏偏人生之乐却是那样的稀少与短暂,又难以把握与控制。
240、世事多变,人生无常。生灭的世界就是无常的世界,昨天还生龙活虎般和你聊天的好友,今天不幸发生车祸竟然和你阴阳两隔……明天,甚至下一分钟,世界将会发生什么事,或是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变故,众生都不能预知,这就是世界无常。
241、所谓小人,常是工于心计又不讲情义、又经常给你添麻烦之人。我们与这样的人交往,一定要注意礼貌(礼节),因为你有礼貌知分寸,如果他想陷害攻讦于你,也许会因为你有礼貌而化解。宁可与君子理论,切莫与小人计较,也是一种明哲的处世方法。
242、青青翠竹是法身,郁郁黄花乃般若。一般人谈到修行,常将范围局限在打坐、念佛、诵经、持午、闭关等在名相上的修行。诚然,念佛与诵经,当然也是修行的法门,但是发心弘法、讲学著作、创业利众、治国安邦、乃至随喜随缘,一切善行义举都是修行。
243、这里所讲的邻居,也包含你的同事、朋友,以及一切经常与你生活、工作有关系的人士,尤其是你的老板、上级领导。你与他们相处交往时,首先要注意诚信,因为你的诚恳与信用,他们自然会对你有好印象,因此他们就会尊敬你、帮助你,甚至提拔和重用你。
244、众生中有好人与坏人之分,有贵人与小人之分,什么人是贵人呢?我认为我们的父母是贵人、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是贵人、帮助我们的人是贵人、我们的上级是贵人。我们与贵人和好人相处的时候,就应该敬重他们,和他们以道义相交,坦诚信任。这样就可以结交
245、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忏悔,是身体行为的自我省察;知识、思想、见解、言论的忏悔,则是心理意境的净化修持。我们有情众生身处五浊世间,只要常常在生活上检点,在知识上明辨,时时事事知错能改(忏悔),就能使自我身心得到清静,生命得到升华。
246、团结的口号容易喊,团结的行动难实践。因为人人都要求别人主动和自己来团结,自己却不肯主动与人家去团结,我们都知道不团结就像一盘散沙,就没有力量。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富强、公司要壮大发展、家庭要和睦幸福,这都需要团结。就团结之道我有四点建议:
247、禅如万古长空、日月星辰,禅如江河湖海、山野田园,禅如阴阳五行、万物众生。禅没有时间的长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人我的是非。因为真正的禅者,对时空有普遍性的觉悟。一旦开悟,就可以领略到时间的永恒、体会出空间的无边,生佛的平等,法界的一如。
248、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一《盘山宝积禅师》禅德,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盘山宝积禅师》
249、舍得舍得,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每个成功的人士都特别会处理舍与得的关系。我们给别人一句好话、一个笑脸、一个搀扶、一份礼物、一份钱财,这都可称之为舍;同样,别人给予我们的种种表示就是得。佛教学认为:舍而不求得时反可得;舍而求得时反不得;不舍求得时更不得。
250、如果你是一家之长,或是一个单位的领导、老板,你对待自己的员工、部属,能够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经常施以恩惠,也就是多给予关怀和照顾,并能了解他、鼓励他,同时注意到扬善于众前,规过于私下,因为你的恩惠德泽,自然会赢得下属的心与好感,他们就会尽力地去工作。
251、他高高兴兴地回去等候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去,不是那位领导不在,就是正在开会,他后来去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子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问朋友:那他当初为什么对我拍胸说没问题?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252、佛教学认为:我们这身臭皮囊从头到脚处处不干净,而贪、嗔、痴、悔、恨、怨、怒,更时时侵扰我们,使我们不得安宁;衣服脏了要洗净,心里不清净更需要洗濯,要以清凉的法水来洗去心灵的污垢,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谓心净则国土净,若人人都能如此修行,佛国净土就在眼前。
253、我们希望别人为自己伸出发谊之手时,首先我们要自问,自己是否也能为别人伸出发谊之手。也就是说:你先要在平时多帮助别人,哪怕是一句好话,一件好事,别人才会视你为好人和朋友,当你需要帮助时他们也会尽力帮你的。如何才能结交好朋友,我提供几点交友良法,请大家参考。
254、第一,当面称赞他人的话——诸如称赞他人的孩子聪明可爱,称赞他人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他人教子有方,等等。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存在相当的差距,有时正好相反,而且这种话说起来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有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
255、团结才有力量,有力量才能团结。《觉经》云:菩萨常念广修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大家都应以智慧、信心、慈悲、愿力,充实和加强自我能量;只有将能量加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对周围人、事、物产生作用力,才能团结。有团结才有力量、才有作为、才有和平。
256、例如,某公司的张先生是大家公认的好人,心地也特别善良,可是他只能一直是公司的员工,怎么也无法升迁;而他的同事不是调到其他部门独当一面,就是成了他的顶头上司。另外,虽然大家都称赞他是好人,但他的亲密之友并不多,下了班也没什么应酬,在公司里也常独来独往,好像并不受人欢迎。
257、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境:你开车时与他人的车擦撞而过,给对方的车弄了一处小伤,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论番理。突然,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竖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无人相助,也无公用电话,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助之手。请问,你是要吃赔钱这个亏,还是等着被揍得鼻青脸肿呢?
258、有的人每天忧愁满面、板着脸孔,似乎烦恼很多,有的人消极悲观、经常说泄气的话,爱发牢骚,麻烦无穷,请问谁又愿意与麻烦的人打交道呢?所以,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乐观进取,善良亲切。你对着镜子笑,镜子也会对你笑,你在团体中处处表现得乐观进取,亲切友好,自然能够得到大家的亲近和拥护。
259、我们的身体有眼耳鼻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使人体发挥正常功能。现代社会科技学术,亦重视集体创作和分工合作,凡成就一番事业,都是集多数人之努力的结果。所谓分工合作,就是团结精神的体现,佛经云:有因有缘世间集,无因无缘世间灭。在此多元化的时代,能互相融和分工合作,即能实现团结、实现和平。
260、第二,喜欢直言直语的人一般都具有所谓的正义倾向的性格,其言语也具有很强的爆发力与杀伤力。所以,有的时候这种性格的人也会成为他人利用的对象,受人怂恿去揭发某一不公之人或违法之事,或者去攻击某一对手。不管直言直语的结果如何,这种人总要成为牺牲品。因为即使结果很好,怂恿你的人坐享其利,你是
261、第二,当面答应他人的话——诸如我会全力帮忙的这事包在我身上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当场会得罪人;对方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一下,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有缓兵之计的作用。
262、逢师不学去后悔、遇贤不交别后悔、见义不为过后悔、见危不救陷后悔、有财不施失后悔、因果不信报后悔、爱国不贞亡后悔、佛道不修死后悔。综合这八种后悔来看,人际间的因缘要及早把握,常保忏悔之心,不但可避免贪嗔的浊染,更可以促进人事的和谐,如果我们能以大众利益为前提,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则工作上就会有较大成就。
263、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赞美和帮助,那么我们就要首先学会尊重、赞美和帮助别人。你能尊重别人,别人就能尊重你;你肯赞美人家,人家才会赞美你;你能帮助人家,人家才会帮助你。慧缘上师对学生们常讲:平时要多赞美人,不是非人。还要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帮人之心不可无。如能这样,官者就可官运亨通,商者就能生意兴隆。
264、你对镜子笑,镜中就会出现笑脸。如果一个人整天忧愁满面,一副非常烦恼的样子,就会使自己的日子难过;常持平常心,多从好的方面去设想,愉愉快快地工作,高高兴兴地吃饭,安心坦然地睡觉,一切随缘随喜,力求自在自然。那么你就会有个健康的身体,喜乐的心情,微笑的脸。自己快乐,也会让别人喜悦,那么你每天都会生活得充实而美好。
265、能奉献才能团结:佛陀在修行时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如此牺牲奉献,才能赢得众生尊敬,有众生尊敬才易于团结。有些人口头上大喊团结,内心唯利是图、钩心斗角,常为一己之利,争得六亲不认;为一己之见,争得势如冤仇。如此执著,如此计较,少许牺牲都不愿意,一点奉献精神都没有,如此怎能团结?不能团结又何来的和平发展及事业大成?
266、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不少好汉能吃眼前亏的典型,汉代开国名将韩信就是一例。乡里恶少要他从胯下爬过,不爬就要揍他,韩信二话不说,爬了。如果不爬呢?恐怕一顿拳打脚踢,韩信不死也只有半条命,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保住有用之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为的是将来报仇雪恨!
267、第三,待人方面,尽量少点实话直说、一针见血指出他人的弱点。因为在他人看来,你并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在和他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也不会产生多少效果。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种自我防护堡垒,并将自我缩藏其中,你的直言恰好攻破其堡垒,并把他从堡垒中揪出来,他当然不会高兴!因此,讲话要有一定的策略,有时要迂回婉转地讲,点到为止。
268、第一,喜欢直言的人说话时一般只看到现象或问题的表面,也常常只是考虑到自己一吐为快,而不去考虑他人的立场、观念和性格。他们所说的话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一派胡言,另一种是一针见血,前者可能让对方明知他在胡言乱语,却又不好发作,于是只好闷在心里;后者因为直戳问题的核心,让当事人不得不进行自我防卫,如果招架不住,就会对直言直语者怀恨在心了。从
269、禅是社会大众的,而不是少数僧人居士的。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拈花微笑的大迦叶尊者,但把禅心交给了佛性本具的每一众生。春城无处不飞花,人间到处有禅机。仅从禅的名称,就可看出禅的社会性,如禅诗、禅话、禅心、禅悦、禅味、禅行等,人间社会到处有禅者,山林水旁、陋巷闹市,不分僧俗、不计男女,人人可参禅,处处可问道。禅就是那么的人间化、大众化、社会化。
270、我们说话的动机是要让别人接纳领受。现在社会中,老师的话,学生不爱听;父母的话,儿女不爱听……如何才能让别人乐于接受我们的言论呢?《诸法集要经》提示常说利益言,令自他安乐常以柔软语,爱念于群生,它们告诉我们说话的艺术就是对众生要有慈悲心,多说好话;同时又告诉我们,即使好话也要适时适地,简洁透彻,明白清楚,让听话的人心生欢喜,心甘情愿地接受,否则,有好话不能使人承意领受,岂不可惜!
271、按照一般的理解,理指的就是道理,而道理又分为主观的道理和客观的道理。所谓主观的道理是指自己认定的标准,与客观的事实以及旁人的标准无关。主观的道理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正确的道理大家当然能予以尊重,或加以接受,如果这样你当然可以走遍天下;但不正确的道理,很显然就会给自己造成阻碍,因为别人不可能尊重和接受你的道理。这种人虽然自认为有理,可是在别人的眼中却是个顽固、蛮横不讲道理之人,这种人当然不可能走遍天下。
272、至于客观的道理,这是众所公认和为人所接受的,符合道德、法律、公德的标准;可是有了这理,也并不一定能走遍天下。因为有这种理的人一般具有君子的正直风格,而正直却并不完全适合在人性丛林里生存。你有理,便显得有些人无理,尤其当你的理与别人的理发生冲突时,对方为了维护自己的理,不见得会接受你的理,如硬要让你的理通行无阻,不免发生冲突,于是便会出现人际关系的障碍,有些路就走不通了。因此,有理固有一定的便利,但却不一定能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