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000字优质

2023-12-17互联网 实用范文 手机版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000字1

  稀里糊涂地读完了《万历十五年》,之前对明代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和在景山公园看到的崇祯皇帝上吊的歪脖子树,而对于中间部分就一无所知了,所以在阅读时对书中内容也不是很懂,只能边读边在网上查询一些人物生平和词语含义,同时借助于其它读者的批注对内容进行理解。虽然读得不太明白,但既然读完了,还是想写下点什么记录一下理解与感受。

  在此书中,黄仁宇先生选取了万历皇帝、两任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抗倭名将戚继光,一代清官海瑞,以及一位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哲学家李贽,这六人,从君与臣、文与武、地主与农民、政治与经济、道与儒等多个角度对明代当时的历史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表明了以道德代替法治,不求先进的经济与科技,仅追求均衡维稳与王朝的安全,是明代衰败的主要原因。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皇帝在10岁时便登上了皇位,在万历前期,在张居正的辅佐下,大明帝国也是励精图治,欣欣向荣。而皇帝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当,帝王与群臣之间还是存在着诸多矛盾。皇帝欲出城练兵,百官说这不合传统;皇帝想立常洵为太子,百官讲这不合规矩。九五之尊亦难逃伦理束缚,年纪轻轻便活得像个祖宗一般,不能有所作为。于是,皇帝30年不早朝,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主持殿试,题目为无为而治,可见其对生活的厌倦。

  张居正和申时行师徒二人都先后担任了万历皇帝的首辅,而他们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方式却迥然不同。在张居正任职期间,万历皇帝尚且年幼,他得以独掌大权,改革变法,推行新政,富国强兵,史称“万历中兴”。而张居正的强硬也为之后埋下了祸根,在其死后,他的政治对手群起而攻之,万历皇帝下诏对张居正抄家,而其家中的黄金白银、名贵字画以及绝色佳人更是让万历皇帝伤心万分,不禁让人感叹人无完人。但不可否认,张居正的变法改革对国家以及后世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仁宇先生对张居正的评价为“世间已无张居正”。而张居正的徒弟申时行在成为首辅后则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做一位“和事佬”,通过调和运维,调节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与利益,有人说他“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但在书中作者看来他洞悉为臣之道,认识到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只为国家能够在君臣和谐的条件下平稳发展,只可惜最后皇帝的放弃与懈怠使他在不知不觉间用尽了作为首辅的时间。

  之后,黄先生讲到了戚继光。在历史课本中曾学到过这一抗倭英雄,原以为书中会介绍他带领“戚家军”大杀四方,但作者缺却说他是一位孤独的将领。因为他处于在明朝这个文官左右朝堂,极度重文轻武的朝代,同时当时的国家后勤实力与军事制度很难让他这样一位武将有所作为,虽然他自身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武将,但是在支持他的文官张居正等人离开时,他便很难再继续绽放自己的光彩。

  然后,作者讲到了一代清官,海瑞。海瑞是道德的模范,但黄先生却用古怪一词形容他。海瑞极遵守法律,而在法律不及之处,他主张体会法律的精神,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就像书中提到的斟酌标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因为当时法律的不完善,所以海瑞便借助于情理道德。然而进行社会之治、众人之治,仍需依靠完善的规矩与制度。最终,因为海瑞极端的廉洁与诚实,众臣均不敢推举他,皇帝亦不敢任用他,他成为了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作者用海瑞的例子也证明了用道德治理国家的缺陷。

  最后,作者提到了一位哲学家——李贽,并称他是一位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哪里自相冲突呢?因为他看不上这个昏暗的社会,这套乌烟瘴气的制度,但是他却无法跳出这个圈子。他渴望清静,去当和尚,但摆脱不了家族的束缚;他一边去抨击,一边却靠着自己抨击的人的接济去生活。作者认为,李贽所遇到的困难,是当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和个人的行动完全凭借道德的指导,而它的标准又过于僵化,过于保守,过于简单,过于肤浅,和社会的实际发展不能适应。

  在文章结尾,黄先生通过概括“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在这几个方面均未得到好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同时,作者通过此书表达了他的历史观点:能先用法律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牵扯于道德。因为道德并非万能,它不能代替先进的技术,不能代替优秀的制度,亦不能代替威严的法律。国家的治理若光靠道德的约束,而无相应发展的技术与法律,则终会失败。

  

最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000字2

  一代名将戚继光在万历十五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去世。

  但《万历十五年》,不止这一年。

  在历史书中,戚继光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是带领中国军民抗倭的民族英雄。但在这本书里,他被指巴结权贵,崇尚迷信,并且都列出了实证。

  大概是我学识浅薄,刚翻看这本书时,六人的名字里竟只认得戚继光,因而率先翻看的,必然是戚继光的那一部分。

  明朝军官的任命多数以“世荫”的形式而继承父业。任命的程序相当复杂,大致是高级将领的子孙需要降几级继承,低级军官则无需降级。中期开始,情况稍有改变,推行武试,任何有志于成为军官的人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取得进身之阶。但事实上由考试及格充当军官并上升为高级将领的,可谓绝无仅有。而且这种武生的考试又重在刀枪弓马是否娴熟,由文官主持的笔试,其要求不过是粗通文字而从未涉及军事科学。各处所开办的“武学”,也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讲授内容,其教学进度,以“每日总授不过二百字”为原则。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很少有人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在这种情况下,戚继光就显得弥足珍贵。

  戚继光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铁一般的纪律,这是戚继光的军队取胜的必要保证。除了部队的素质以外,主帅戚继光卓越的指挥才能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因素。

  这些都是我们在历史书中所认识的戚继光,那个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但这本书中,还有我们不曾了解的那一面。

  他巴结权臣张居正,曾花重金购买美女作为礼品奉给张居正;他崇尚迷信,亲自设计制作各营连的军旗,在军旗上绘绣天上的星星或者传说中鸟首人身的图象,以象征他们的指挥官。他重视黄道吉日和生辰八字,而在向部下训话的时候,又常常提到善恶的因果报应;这位民族英雄的结局似乎也不大配得上他的荣耀。戚继光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坠入了寂寞和凄凉。张居正死后7个月,他被调任为广东总兵,官职虽然依旧,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拱卫帝都的重要地位。

  戚继光死去以前,他的妻子已经遗弃了他。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后,竟至一贫如洗,甚至医药不备,令人唏嘘不已。

  我也不曾想过一代民族英雄晚景竟是如此凄凉,这与我们印象中的戚继光相去甚远。但细想,却又似乎是合理的。一个人的存在,是立体的,总有一面被阳光笼罩,也因为这抹阳光,这个人的身上也必定存在处于阴影中的一面。有人可以永远站在阴影里身上没有一丝光亮,却没人可以做到无死角地被光亮笼罩。

  

最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000字3

  《万历十五年》本以为是一本描述这一年的故事的书,但却是一本精细的历史读物。读来历史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人物画像如同VR的影像般清晰。

  故事中的主人公万历和几个重要的配角,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在历史中都听过的英雄故事,部分被编排成了影视剧。其中最喜欢的应该是戚继光系列的故事剧。但《万历十五年》并不是在讲爱国含义的一本书,而是一本明朝亡国的丧书。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件已经是明朝指数级下滑的重要标志了,以致于30年后被满清所替代的初始。

  立国之本在于人,人之管理在于体制,体制的建立在于国君及高级行政管理层,在朱元璋(洪武)建立明朝后的200年,文臣管理朝政的体系已经变得异常成熟,几乎很难有武将的立足之地,更别说对于兴武的期盼,以致于戚继光的故事看起来激励人心,但背后的政治和管理格局注定有悲催的解决,正如他人生的结尾过的并不如意。

  而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则各有特色,在异常敏感的君主时代,位极人臣时的权术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是中国政治形态的最好体现,以致于在清建立后在政治形态影子依然摆脱不出这种政治影响。重要的故事环节都的要围绕着万历皇帝的意思做事情。当然不可避免的,在组织管理越高的层位越需要这样的官场技巧来让政令得以实施,并且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政治团体,正如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中所说的,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重视其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所谓的非正式组织便是官员私下里的同僚集结。也可以理解为阳与阴。

  李贽的出现让这本本来是政治故事的书增添了些许哲学意味,一谈到哲学便离不开孔孟哲学及易学,及在明朝发展至盛的心学,只是本场的主角是李贽,而非王阳明。李贽在生命的最后解读《易经》,也算是中国哲学家在生命最后对于哲学的贡献,无一不是想用自己的人生去体会《易经》的奥秘。而本书的作家黄仁宇先生,也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一阴一阳的关系,包括对于万历朝政的点评,也包括清朝对于明朝的取代,极阴而阳,阳极而阴的规律的认可。也是本书中哲学意味深长的一点。

  万历的第十五年走在了太极阴阳鱼的中心点,万历在位48年中明朝最后的气数逐渐走向消亡,充满了无奈与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