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最新兰州市委领导班子(五篇)

2023-12-31互联网 实用范文 手机版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兰州市委领导班子篇一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讯(记者武永明)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留多少比较适宜?教辅资料的使用又有哪些硬性要求?兰州市教育局日前出台的《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十项规定》给出明确答案。此外,从今年秋季起,兰州市将在市属中小学试点,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省教育厅审定的学习辅助资料,并逐年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

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

《规定》要求,各学校不得随意提前或推迟开学和放假时间,全市中小学实行统一的作息时间,夏季中学早上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20,小学不得早于7:40;冬季中学早上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30,小学不得早于7:50。走读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小学一般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初中寄宿制学校学生早上统一起床时间不早于7:00。严格规范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调整教学进度、增加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得超过26节,三至六年级不得超过30节,初中不得超过34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高中不超过2小时,不得布置简单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不得为学生购买学习辅助资料

严格禁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向学生推荐或推销不符合规定的学习辅助资料,不得为学生购买学习辅助资料提供服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两免一补”政策和省上有关规定。普通高中学校不得擅自设立项目、扩大范围、提高标准,择校生按规定收取择校费后不得再收取学费。

不得将奥数成绩作为招生依据

《规定》指出,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方式、科目和难度、次数。小学除语文、数学、英语每学期期末组织一次考试外,其他学科不得组织考试。初中各年级每学期组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除组织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外,不得组织其他年级学生统一考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校、班级、教师、学生进行排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不得通过举行测试等选拔性考试录取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或奥数成绩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提前招生时间,超范围、超计划招生,对符合条件的片内生必须无条件接受。中小学不得与任何单位、集体或个人签订就读协议,不得收取与就学挂钩的赞助费。不得举办重点班或实验班。

教师不得随意对学生停课

《规定》强调,广大教师不得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随意对学生停课、罚款或动员其转学;不得利用工作之便为校外培训机构提供有偿招生服务,不得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不得在校外私自兼课;不得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或要求学生家长办私事。

全市中小学除高三年级外,其他年级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组织在校学生补课,不得通过补习、辅导向学生收取费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不得单独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委托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奥数、竞赛培训班,不得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竞赛活动。各中小学不得为以上竞赛活动提供场地。

兰州市委领导班子篇二

兰州市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第二大城市(仅次于西安),中国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物流、通信和交通枢纽。是中国七大军区之的兰州军区本部所在地。中国交通运输部铁路运输局在全国设立的七个监督局之一所在地。市区南北群山环抱,黄河东西穿城而过,形成了长达百余公里的狭长的谷状地带,兰州市区就坐落在其中。

兰州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金城”,是由于传说在修筑兰州城池时挖出了金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金城汤池”故名金城,兰州同时也是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又处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又被称为“陆都”。

兰州人每天都有“三个一”:

一一碗面。每天早晨都会吃一碗牛肉面,兰州的牛肉拉面是中国三大快餐之一,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兰州已经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牛肉拉面之乡”。目前兰州有1200多家牛肉面馆,每天会最少消费100万碗以上的拉面。

二一本书。《读者》是兰州人最喜欢的期刊,是兰州人的精神宝库,同时也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目前为全国发行量第一的期刊,同时也是内地唯一一家登陆台湾的杂志。

三一座桥。兰州中山铁桥为万里黄河第一桥,始建于清朝光绪1907年,是第一座建于黄河干流上的铁桥。打破了万里黄河不加桥的说法。

兰州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布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在新中国成立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位于兰州的民用企业就有7个,军工企业3个,配套限额企业(投资800万元以上)6个,总投资24.35亿元,占全国投资的3.97%,其中兰炼、兰化、兰石等不仅炼出了共和国第一桶油,更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石油长子,兰石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开采装备制造企业,其生产的黄河牌钻探产品创造了共和国的多个第一,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兰州的交通:

兰州是全国九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

一、是全国12个主干公路交点之

一、也是铁道部规划的十大区域客运中心,兰州也是陇海线上的四大节点城市之一(其余三个为徐州、郑州、西安),现已成为西北重要的经济中心。

兰州现有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兰州~新疆)、包兰(包头~兰州)、兰青(兰州~拉萨)等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另有省内支线辅助,构成了兰州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展望未来,将有兰渝(兰州~重庆)、成兰(成都~兰州),、宝兰(宝鸡~兰州)、兰张城际高铁、兰新第二客运专线、兰合客运专线等高铁专线也将交汇于兰州西站,其中位于七里河的兰州西站规划为14站台、31轨道,规模位居中国首位。是一个集地铁、高铁、公交、出租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预计年发送旅客达5000万人次。

兰州也是高速公路的交汇中心,连霍高速、京藏高速、兰海高速、青兰高速、日兰高速、兰青高速经过兰州,使兰州成为面向西北、沟通东西的公路枢纽。兰州市区形成以环绕黄河的南北滨河路为一环的东西大通道,以南山路和东岗--西津路的二环东西大通道,以解决过境不入市区的南北环城高速三环东西大通道。市区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公交服务体系,建成了现代化的brt快速交通线,正在建设中的城市轨道交通将大大加快城市的运输能力。

兰州的科技和医疗

兰州市科技实力雄厚,具有以中科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科学研究所;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等学府;以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众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在兰州市城关区雁滩和榆中定远和和平两镇建设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众多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首选之地,现在园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兰州医疗实力同样凸出,现有有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人民医院(三爱堂医院)、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甘肃省康复中心、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十二家三级甲等医院。

承载兰州的希望——兰州新区

由于兰州独特的两山夹一河的独特地理位置,再2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中,聚集了近200万人,由此带了了一系列的城市病,严重限制了城市的长远发展。不仅落后于东部城市,即使在西部也落后于西宁与银川。进入新世纪,兰州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兰州城市人口将达到500万人,因此狭小的土地不再适应发展,于是兰州新区应用而生,它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新区之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市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的的共生地带。

新区内有连霍、京藏高速,兰州中川机场就位于新区内,自从2010年10月22号,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截至2013年11月18日,兰州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首次跻身全国大型机场行列,2013年12月19日,兰州机场接受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进出口检疫等部门的联合检查并通过中川机场成为国际航空口岸;2013年12月20日兰州新区北站至兰州的铁路建成通车,设

计时速160公里每小时,预计到2014年沟通市区与新区的高速铁路将建成投入使用,届时新区到市区只需30分钟。所以,新区有良好的交通,是兰州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难得的机遇,兰州乃至整个甘肃都努力把兰州新区打造成为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是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中东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先导区,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扩展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发的战略平台。

时下,西部又一次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焦点。今年,从中央多次强调进一步对西部地区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促进西部大开发,到习近平主席倡议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进一步扩大西部开放,西部经济发展继14年前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又一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自然让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名字——兰州新区。优先发展兰州新区,既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也是区域协调发展与甘肃开发开放的必然。

兰州的旅游:

兰州市区内的著名景点大多位于黄河风情线上。在沿途中可参观十多座不同的各式桥梁、以及龙源石碑林、“黄河母亲”、水车博物园、“金城第一关”、白塔山等著名景点。兴隆山景区为 4 a级景区,是距离兰州市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染病去逝,并

且把遗物安放于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陵寝因抗日转移运至兴隆山,1949被马步芳运至青海塔尔寺,1954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迎回,因为这段历史兴隆山而更加出名,蒋介石也曾来此视察战况,并建有行宫。

每年的6~8月是兰州旅游的最佳时间,在这期间有兰州传统的“三大节会”: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甘肃赛段,甘肃旅游节。并且在这期间,兰州的瓜果成熟,天气清爽,是游玩避暑的良好目的地,如果想去西北,必先到兰州,正如兰州的宣传语“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美丽的兰州欢迎你!

兰州市委领导班子篇三

兰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书

自2002年6月以来,兰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初步形成了以项目为纽带的合作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加强双方科技合作,经过多次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宗旨

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兰州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兰州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部署,以加快培育区域创新体系和营造创新环境为主线,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务实重效”为原则,积极拓展双方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合作内容和方式

1、设立“兰州市-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种子资金”。围绕兰州市“3997”项目发展攻坚计划和国企改革“393”攻坚战计划的重点任务,以项目合作为基本方式,三年内,由市政府投入500万元左右的“种子资金”,用于启动、支持基于地方行业发展需求的研发项目和中科院系统成熟、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项目。至2007年,院地合作项目年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到10亿元左右。

2、围绕兰州区域优势产业的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需求,鼓励支持中科院有关研究所与骨干企业联合共建行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在条件成熟时,市院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

3、联合组织申报国家和省上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市上对所立项目给予总经费10—20%的匹配资金(不包括在“种子资金”之内)。

4、互派挂职干部。兰州分院选派高层次专家到市政府综合部门和县、区政府或企业集团担任科技副职,兰州市选派优秀干部到中科院有关管理部门挂职,及时沟通信息,发挥牵线搭桥作用。

5、联合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吸纳企业科技人员到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行客座研究,不定期举办专项业务技术培训。

三、合作的组织与职能

成立市院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兰州分院分管领导为负责人,兰州市成员单位为科技局、发改委、经委、农牧局、财政局、人事局、高新区管委会,兰州分院成员单位为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盐湖研究所、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科技合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协调解决科技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决定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等。协调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听取科技合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科技合作工作。

科技合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落实科技合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决议,做好科技合作项目的日常组织协调、统计、督查、上报等工作。办公室分设在兰州市科技局成果管理处和中科院兰州分院科技合作处,办公室主任分别由其负责人担任。

四、合作方式

1、兰州市政府每年征集、筛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需求项目,及时与中科院对接,并组织协调有关企业推广、转化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提供优惠的合作政策,促进广泛合作局面的形成,对确定的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可优先列入兰州市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计划。

2、双方定期召开信息通报会,举办院士专家讲座、科技创新战略论坛、技术诊断和项目洽谈等活动。

3、兰州分院推荐高层次专家进入市政府科技顾问团,为兰州市重大项目立项论证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4、双方提出的合作项目,由合作单位另行签署专项协议或合同,明确责任、权利与义务。

五、附则

协议中的未尽事宜,由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商定;协议一式六份,双方各持三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从2005年5月至2008年4月止,期满后经双方同意可续签合作协议。

兰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签字:张津梁

二00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于兰州)

签字:程国栋 00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于兰州)二

兰州市委领导班子篇四

兰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按照“1355”总体发展思路,突出保增长、保项目、保民生、保节能减排、保稳定的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动发展,完成了市人大十四届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实现生产总值920亿元,增长10.5%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6.18亿元,增长17.18%。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控服务,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及六大产业调整振兴政策,建立大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实施兰州石化550万吨常减压装置、蓝星公司“1318”、兰州燃化集团液化天然气等重点项目,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8.17亿元,增长9.83%。积极落实国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加快实施城区大型批发市场外迁工程,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市场物价保持稳定,城乡消费市场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77亿元,增长18.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6%。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实现旅游收入37.7亿元,增长22%。抓住兰州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的机遇,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秦王川综合开发、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广全膜双垄栽培面积38.5万亩,粮食产量和蔬菜产量分别达到38.79万吨和186.66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6%。财税金融运行平稳,完成地区性财政收入254.8亿元,增长71.27%;地方财政总收入94.47亿元,增长16.6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增长21.56%、32.03%和20.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60.66元,增长9.28%;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增长14%,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二)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投资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契机,积极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及论证、争取和储备工作,全市集中实施了100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1.7亿元,是近年来项目建设涉及领域较广、资金到位率较高的一年。争取国家扩大内需项目288项,落实中央投资16.56亿元,开工建设260项、竣工105项。全力支持中央和省属在兰项目建设,积极搞好规划、征地、拆迁、安置等协调服务,兰州铁路枢纽、兰渝铁路、甘肃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510所航天科技园、国家石油储备兰州基地、5个国家质检中心、兰州汽车城、液化天然气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重离子治癌及大科学城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良好。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实现生产总值120亿元,增长29.17%;经济区“区区合一”优势逐步发挥,实现生产总值59亿元,增长18%。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组织了赴长三角、环渤海、闽赣渝、香港等招商考察活动。参与举办了第十五届兰洽会。全年签约各类国内合同项目331项,引进资金到位141.38亿元。

(三)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开展了新一轮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第一版城乡统筹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城市控详规划和专项规划设计12项,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砂坪北出口改造、和定公路、城市景观亮化二期等项目建成使用,庙滩子地区整体改造、亚行贷款城市交通、雁滩南河道综合治理三期等项目加快建设,移山造地一期等项目启动实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特别是多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开工建设了南山路工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出台了投资项目评审、廉租住房保障、城市燃气、旅游行业、城市房屋租赁等管理办法。加大城市环境集中整治力度,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强化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600亿元的长期合作协议,成功发行15亿元城投企业债券,实现土地经营收益23.22亿元。

(四)节能减排和环境建设积极推进。编制完成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西固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稳步实施。兰州石化、兰铝等大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范家坪热电厂建设等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进展良好。完成125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综合整治1049家餐饮企业,西热东输新增供热面积112万平方米。通过完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政策,有效控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继续推进城区空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64.7%,污染综合指数下降0.23。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完成89公里主管网敷设任务,启动实施西固、盐场、雁儿湾3个污水处理项目。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逐步加强,规划实施的垃圾处理场建成2个、在建3个、完成前期工作4个。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1%和6%,兰州荣获“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称号。

(五)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2.9%,输转城乡劳动力3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提高城市低保标准10%,五区由每人每月230元增加到253元,三县由173元增加到19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685元增加到不低于728元。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17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48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抓紧建设,为7797户群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267万元。制定了市属企业危旧房改造整体规划,开工建设70万平方米。农村危旧房改造投资18.66亿元,改造农户3.1万多户。为民兴办的15项20件实事全面完成,特别是解决了1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公路1058公里、客运站150个,建成生态家园沼气池10580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兰州被确定为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称号。出台实施“教育满意行动计划”,调整了近郊四区教育布局结构,完成城乡中小学危房改造203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40所。实施了“八办”红色旅游改造项目。新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00个农家书屋。建成120条全民健身路径。举办了市第六届运动会。改扩建23个乡镇卫生院,建成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个村卫生室。完成34个基层司法所建设。“五城联创”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启动了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和兰州解放60周年大型系列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兰州、干事创业的热情。民族宗教、广播电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访、统计、地震、人防、气象、外事、地方志、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六)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24户企业资产重组,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健全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全面启动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确定了2个县区、10个重点小城镇、61个城中村和新一轮新农村建设三个层次的试点布局,统筹城乡发展整体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使用制度,部分县区建立了土地流转平台。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市级预算单位全部实现国库集中支付,项目库改革和公务卡结算试点全面展开,皋兰县纳入“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组成立兰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步伐加快。吸引金融企业在兰设立分支机构,中信银行兰州分行开业运营。启动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机构整合、职能调整、人员分流等工作有序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首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

(七)各项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和改进。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城乡治安技防网络,加快推进打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提高。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防止了疫情传播和扩散。开展食品药品十大专项集中整治活动,建立网格化日常监管机制和监督信息公示制度,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的饮食和用药安全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领域的事故隐患专项整治,各类事故起数、致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有所下降。规范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各级政府应急机构逐步建立,修订完善了市级应急预案体系,妥善处置九州地质灾害、盐什公路山体滑坡等突发事件125项。针对地质灾害事件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完成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投资4000多万元对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向国家申报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为全面防治地质灾害、消除城市安全隐患创造了条件。

(八)政府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着眼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群众对市政府工作评议满意率达到97%。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23件、政协委员提案738件。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2部、政府规章7部。完善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健全“一站式”集中审批制度,29个部门的416项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大厅统一办理,限时办结率达到99.97%。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政风行风明显好转。强化审计监督工作,加大重点行业、重大事项和专项资金审计检查力度,促进了财政财务的规范运行。大力倡导和践行勤俭办事,党政机关公务接待费削减10%,车辆购置运行费降低15%,因公出国经费压缩20%,全年节约各类经费2125万元。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各种困难和矛盾比较多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各族人民创业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深深感到,现阶段兰州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注重发挥全市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心聚力破难题,全力以赴促发展,始终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建设兰州、发展兰州。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驻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多年来关心支持兰州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综合实力还不强;科技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现有经济结构对转变发展方式的制约较大;城市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大气污染治理、交通管理亟需进一步加强;“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困人口量大面广,统筹城乡发展难度较大;地方可支配财力有限,市场化融资渠道单一,建设发展的资金比较紧缺;城市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建成区面积难以承载开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拓展城市空间十分迫切;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10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打好基础,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省上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按照“打好六大战役、实现六个突破”的工作部署,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和“兰北新区”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和扩大开放,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长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以上。

以上预期目标,把握了国内外宏观经济趋向和中央、省上的政策要求,充分考虑了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可行性,体现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当前,我市发展的内外环境仍然比较复杂,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可预见因素还较多,但我们也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条件。一是国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力度,支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建设,有利于我们争取项目、扩大投资。二是国务院已经批复甘肃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还将出台支持甘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兰州将会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形成新一轮开发建设的良好环境。三是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国际组织的主导下,新亚欧大陆桥建设持续推进,从连云港经兰州到中亚、东欧的交通大通道进一步畅通,将为兰州的开放开发创造新的平台。四是省上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规划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为兰州长远发展提供了机遇,增添了新的活力。五是省上确定兰州先行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这是我市破解城乡二元矛盾,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新机遇。六是兰州作为全国九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随着青藏铁路和连接周边城市高速公路建成运营,兰州铁路枢纽、兰渝铁路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项目加快实施,城市交通运输和通达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为兰州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和条件,围绕“打好六大战役、实现六个突破”的部署,咬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推动落实省上区域发展战略,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条件,在全省、全国大格局中谋划兰州的发展,努力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

一是加快“兰白都市经济圈”规划建设。

二是积极构建“兰北新区”。

三是修编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四是推进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

五是高起点谋划“十二五”发展。

(二)着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整体抓提升”的思路,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二是加快发展工业经济。

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四是努力打造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五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三)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统筹管理和协调服务力度,全方位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争取和落实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

二是集中实施100项重大项目。

三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四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四)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加快新一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突出抓好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

二是全力推进秦王川综合开发。

三是优先支持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

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力度。

(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围绕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品位、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实施路桥为重点的城市建设重大项目,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一是强化城乡规划管理。

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三是全方位推进城市环境建设。

四是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

五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六是加快信息化建设。

(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生机活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三是加强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四是推进社会事业领域各项改革。

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促进省会城市和谐稳定。增加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努力扩大城乡就业。

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是坚持为民兴办20件实事。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水平,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

第一,大兴学习之风,提高政府的创新力。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超前的思维谋划发展,以宽阔的视野探索新路,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拓宽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组织开展“读好书”、“领导干部论坛”、“专项学习调研”等活动,营造政府系统浓厚的学习氛围。各级干部带头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兄弟城市学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人所长,为我所用。善于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深入研究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结合兰州实际找准切入点,用足用活政策,促进兰州发展。

第二,加强效能建设,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以强化执行力、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规范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规范工作行为、规范办公秩序、规范协调机制、规范内部监督程序,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认真组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逐步实现“一站式”办公向“一键式”服务转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精简文件、会议和一般性应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落实。坚持把工作重心向基层和基础工作倾斜,善于听取基层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畅通政府沟通联系社会的渠道,更好地方便和服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直机关、驻兰部队和大企业的沟通联系,主动为省内各市州和来兰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协调服务,塑造省会城市良好的服务形象。

第三,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坚决服从市委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将依法行政的要求贯穿到政府工作的每个环节。规范完善政府立法工作和执法行为,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依法办事水平。健全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网络民意、专家论证和政府议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依法处理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和社会事务,提高政府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主动公开重大事项,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促进政府各项工作规范运行。

第四,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政府的约束力。从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做起,严格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率先垂范,强化责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办法,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时限要求,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动态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反馈督查情况,促进工作全面落实。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强化行政承诺、行政问责和服务投诉机制,按工作实绩奖优罚劣,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意识,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推进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预防腐败试点工作,健全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树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发展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兰州市委领导班子篇五

——2014年2月18日在兰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兰州市市长 袁占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重大部署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上“做快新区、做大产业、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要求,着力实施“3341”项目工程,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较快、难点突破、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首位度和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76.83亿元,增长13.4%,在全省的首位度为28.2%,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623.71亿元,增长3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87亿元,增长14.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4.52亿元,增长20.0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2.32亿元,增长19.61%。进出口总额40.6亿美元,增长19.63%。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6%。“3341”项目工程入库项目1984个,计划总投资8734亿元,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872个。市列10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32.4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85.42%,创历史新高,新增存款和贷款分别占到全省的46.81%和44.66%。兰州银行存贷款业务大幅增长,成为区域内同业存贷款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市财政安排专项引导资金3000万元,支持中川机场业务扩展,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60万人次,增幅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成为国内大型运输机场和国际航空口岸。兰渝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兰客运专线、西客站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兰州的交通枢纽地位正在加速提升。认真研究国家差别化区域经济政策,向上争取各类资金93.89亿元,获批了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智慧城市试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中国百合之都、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东部科技新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等国家级和省级政策平台。

(二)产业结构在调整中趋于优化。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49.67亿元,增长6.7%;二产增加值820.42亿元,增长13.5%;三产增加值906.74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8∶46.17∶51.03,整体上呈现布局调整、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良好趋势。积极贯彻省上“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了农村富民多元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设施农业、肉羊产业、土地流转“三个1000万”扶持办法,新增设施农业1.35万亩、肉羊16.2万只、土地流转13.9万亩,中药材、玫瑰、百合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16.84万亩,高原夏菜产量达到251万吨。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69.21亿元,增长35.28%,实现工业增加值614.45亿元,增长14.1%,扭转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局面,遏制了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的态势。启动“出城入园”项目93个。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50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通过工信部验收。完善商贸物流规划,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大众消费,商贸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51亿元,占三产的比重达到38.7%。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1.06亿元,增长38.74%,占到生产总值的2.31%。接待国内外游客2606万人次,增长28%,完成旅游总收入206.5亿元,增长35%。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实施“三个20万”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初创微型企业1383户,带动就业8988人。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753亿元,增长2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

(三)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实现较大突破。坚持把全市工作重心向新区转移,市委市政府机关及部分市直部门和单位移至新区办公,集聚了人气商气,强化了“三区”融合,全年共有1800批次、12500名客商前来考察投资,新签招商引资项目162个,总投资1826亿元,到位资金600亿元。新区城市骨架初步形成,核心区80平方公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中川至马家坪铁路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兰秦快速路水阜至忠和段完成路基工程。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新引进绿地集团、正威集团等500强企业,中国铁建、敬业农业等17个项目建成投产,四联光电、海默科技等92个项目加快建设,兰石集团、青岛啤酒等30个向新区拓展项目进展良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配套完善。天然气管网和配套设施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开工建设。新区内部和新区至市区10条公交线路开通运营。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2号生态湖等园林景观建成开放。工商、建设、交通、浦发等10家银行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一个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在快速崛起。

(四)城市功能形象显著提升。编制各类控详规划、专业规划和城市设计30多项,完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前期工作。实施未利用地试点开发,编制《未利用地专项规划》和《试验区总体规划》,完成土地开发6.05平方公里,积累了坪台地区开发建设的经验。全面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和实施工作,完成试验段建设任务和1号线一期工程征地征收,全线开工准备就绪。南山路南出口以东建成通车,北环路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北绕城高速和南绕城高速开工建设,整治改造老旧道路44条。深安黄河大桥完成主体,雁白黄河大桥启动建设。小西湖立交改造工程建成通车,新建人行过街天桥14座。实施热电联产配套管网工程和东城区供热管网工程,敷设管线两条30公里。建成天然气北高压干线20.6公里,南次高压管线11公里,敷设中心城区管线19公里。新增、改造城区公共绿地1367亩。大力整治环境卫生、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难题,拆除各类违法建设50多万平方米。完善“五城联创”工作方案,细化冲刺的目标、步骤和重点,“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活动作为创新案例入选中宣部培训教材。

(五)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在国家环保部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污,标本兼治、狠抓落实,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投入各类资金26亿元,完成城区767台4347蒸吨燃煤锅炉改造,实现了主城区燃煤锅炉及污染“双清零”。有效加强煤炭市场监管,整合建成2个煤炭专营市场和80个二级营销网点。实施33个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8户。采取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出入车辆冲洗、现场地面硬化、拆迁工地湿法作业“五个100%”抑尘法,对城区所有施工工地实行了抑尘管控。全面禁止高排放车辆进入主城区,实施特殊条件下机动车限行政策,全面停售低标号汽油,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实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人工精细保洁和吸尘、清洗、洒水“五位一体”作业模式。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将近郊四区划为1482个网格,构建了覆盖主城区的城市管理网络。全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达到82%,比上年增加29天。兰州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这是自2001年有监测数据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先后以《兰州治污重现蓝天》、《兰州掀掉雾霾“锅盖”》为题作了专题报道。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明显促进了居民健康,“冬防”以来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分别下降了三成左右。

(六)扶贫攻坚带动了农村整体发展。积极落实省上“1236”扶贫攻坚行动,制定了我市三年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确定了全面消除贫困村的建设目标,出台了贫困村脱贫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有效整合“双联”工作力量,强化“五级包抓”责任制,最大限度集中联扶单位的优势和资源,投入资金11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537个,农村发展在收入水平、富民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培训贫困农户2.66万人、“两后生”8200人。协调发放惠农贷款3.4亿元,惠及5333户,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1.17亿元,惠及1674户。实现了城关、西固、红古三区整区脱贫和皋兰县一半贫困人口脱贫,完成101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4元,增长14.29%,净增890元,是多年来净增额较高的一年。

(七)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完成为民兴办的实事29件,承办省上实事项目23件,累计投入资金4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67元,增长12.6%。新增城镇就业12.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1%。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化应用平台上线运行。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和29%,惠及19.22万人。新建城市日间照料中心62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73个,虚拟养老院服务人数达到22万人。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扶持残疾人稳定就业1129人,培训2439人。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10000套,新开工建设140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769万元。改造城市老旧住宅小区165个。改造农村危房6090户。完善住房公积金运营机制,当年归集资金32.5亿元,发放贷款30亿元。在全省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辅资料免费发放,实施校车安全全覆盖工程,开展了教师培训“千进八百互动计划”,新建城乡公办幼儿园73所、寄宿制学校127所、标准化学校88所,引进北京实验二小在兰州合作办学。启动百名医师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程,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5个,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290元。继续实施五泉山、白塔山公园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免费开放了水车博览园、文化体验馆和黄河桥梁博物馆。新建200个城乡全民健身场地、105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储备冬春蔬菜1万吨,积极开展平价肉菜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供应平价肉菜8000多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致伤人数分别下降0.35%、6.92%和0.27%。完成30个标准化宗教活动场所创建任务,七里河区“两个共同”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强化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机制,拓宽了信访渠道,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化解矛盾纠纷,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八)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推出“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城市形象新标志。继续强化城市营销,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获得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和国际田联“铜牌赛事”称号。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全面构建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格局,组建160个招商小组,确定39个重点招商区域,全年赴外招商6000多人次,拜访企业2000多家。成功举办“兰洽会”和“民企陇上行”活动,组织参加了全国区域性重大节会活动,在兄弟城市开展招商推介活动42场。强化产业招商、点对点招商和精准招商,新引进项目925个,签约金额3528亿元,到位资金1350亿元,增长70.77%。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围绕“五通”,制定了打造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实施方案,着力推动10项重点工作,在北京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向西开放高层论坛”,与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塞尔维亚进行了多层次交流合作,营造了向西开放的浓厚氛围。

(九)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行政,办理人大政协议案、提案和建议331件,向市人大提交法规议案6件,制定政府规章10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71项,保留208项,兰州成为全国行政审批数量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促进政务服务“两集中、两到位”,42个部门的304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整合成立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全市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公共资源交易等事项的全方位监控。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成运行,“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办理群众各类诉求11.5万件,成为全国信息化民生服务品牌。“民情流水线”工程被列为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省委“双十条”和市委“十四条”规定,清理机关办公用房,全面禁止了楼堂馆所建设,“三公”经费下降23.71%,各类会议精简40%。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加大督查和跟踪问责力度,各级干部积极投入治污治堵、招商引资、扶贫攻坚、征地拆迁、维稳信访和社会管理等工作一线,工作作风和行政效能有了明显转变。军民融合、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等事业扎实推进,司法、审计、统计、人防、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求真务实、少说多干,坚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通过统筹兼顾引领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民生保障水平,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合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兰州建设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一些不符合老城区功能定位的企业“出城入园”缓慢,园区、县区同质化发展现象突出。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仍然薄弱。整体承载力与公共需求还不相适应,市区交通拥堵仍比较严重,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铁路沿线、河洪道环境治理滞后,违法建设、户外广告、“黑车”等痼疾顽症久治不愈。三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完善,老龄事业发展滞后,各类住房供给总量不足。四是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不宽,新型城镇化和扶贫攻坚任务繁重。五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单位和干部有厌战情绪,持续攻坚还要付出巨大努力。六是政府性债务管控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部分融资平台、园区和县区融资成本较高,债务规模和偿债压力较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七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严重,一些部门和干部职工工作不扎实、效率不高,整治“四风”、加强廉政建设还要狠下功夫。对此,我们将坚持强烈的问题导向,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让人民群众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4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推动我市转型跨越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部署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明地位、强责任、作表率、出大力”的新要求,按照市委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以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为努力方向,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作风建设、提高效能为保障,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解决问题不懈怠,努力打造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当好全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30%、12%和15.5%。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始终把多元支柱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根本支撑,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区位等综合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发展实力和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富民产业。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增高原夏菜3.5万亩、设施农业1万亩、玫瑰2.5万亩。完成54.5万亩全膜双垄玉米和54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粮食产量稳定在43万吨。推广正大集团畜禽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启动两个百万规模养殖项目,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力争全市畜禽养殖总量达到930万头只,畜牧业占农业比重达到18%以上。扶持特色龙头企业20家,培育壮大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支持新建和续建项目24个。

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产业层次,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厅市会商”机制,以产业、政策、工作、平台、人才和服务对接为重点,着力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完善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建设“生物产业基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园”,放大兰州生物制品等11家骨干企业产学研功能。建成兰州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推进信源软件园、联创智业园等特色项目建设。支持新材料新能源延伸开发,推动镍钴粉体材料、记忆合金等优势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作。规划申报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举办首届“兰州科技成果交易周”。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连海地区局域电网建设,推进煤电冶一体化发展,逐步打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千亿元产业链。加快北车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进度,实施鸿丰电石等高载能企业技术改造。深入挖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潜力,促进新入库54户企业增速达到30%以上。建设远郊县区中小企业产业园区,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化解部分行业过剩产能。

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水平。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商品消费稳定增长,大力发展服务消费,积极引导绿色节能消费。用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政策,推广4g应用,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发展年”活动,积极引进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商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按照全国一级物流园区城市布局,制定完善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建成万达、红星美凯龙等城市综合体。综合实施西客站中央商务区开发。建成运营兰州粮油物流中心一期工程。抓好毅德商贸城、瑞鑫物流城、五矿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区项目,推进国际港务区建设,加快城区批发市场“出城入园”。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制定“兰州都市现代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网络服务、数字音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等新型业态。突出“黄河风情、都市文化”主题,推进黄河风情线综合景区建设,加快实施黄河楼、黄河母亲文化广场、华夏青瓷博物馆、什川古梨园、青城古镇、仁寿山景区、天斧沙宫、大兰山景区、达川三江口旅游景区、鲁土司衙门民俗文化旅游区、太阳约城等重点项目。办好第四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黄河文化旅游节,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和马拉松体育公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五泉山名人堂修缮、金天观维修、河口古镇保护等重点项目。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2%,旅游总收入增长25%以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链延伸为主攻方向,打造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两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培育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20个循环经济项目。积极申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城市,提升餐厨垃圾、废旧金属、废旧电子产品和旧建筑物拆除等四大领域循环利用水平,培育综合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中铺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二)提升兰州新区建设水平,全力打造新兴发展增长极。以争取国务院批复兰州新区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为新契机,优化新区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强化招大引强和产业集聚。完善“三区”融合发展政策,健全六大产业片区包抓推进机制。加快正威电子信息产业园、金汇不锈钢、科创医药、禾邦中药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投产见效。抓好格瑞德空调、圣丰集团等在谈项目,力争早日落地建设。紧盯“四个500强”和掌握领先技术的高新企业,深化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和高效招商,新引进资金到位800亿元。抓好新区“科技创新城”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广场、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园、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设施建设。

继续推进企业“出城入园”。把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搬迁改造作为重中之重,高起点抓好化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组建园区管委会和实体开发公司,做好精细化工规划和投融资规划,先行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天化工、中国化工cpp等产业链延伸项目。加快推进兰石集团、兰州电机等在建项目,力争30户企业竣工投产。启动佛慈制药、威特焊材等30户企业搬迁改造,年内全部开工建设。

主动对接国家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以综合保税区建设为核心,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开展设立自由贸易区申报工作。力争综合保税区尽快获得国家批复,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联检大厅、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加大入区企业招商力度,瞄准白色家电、电子产品、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深入跟踪对接50家对中西亚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先行启动部分出口业务。

优化配套服务功能。建成兰秦快速路水阜至忠和段,加快建设兰州至中川铁路,启动市区至新区中通道建设。实施第一给水厂二期工程。建成投运热源厂、垃圾处理厂。以绿地智慧金融城建设为龙头,加快中央商务区、会展中心、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购物、餐饮等民生服务布局。完成国家级湿地公园、4号生态湖、亚太生态花园等核心区景观工程,新增造林绿化4万亩以上。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推进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并轨统筹。做大做实新区城投等融资平台。引进中科集团等产业基金。发挥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平台作用。争取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8家以上。建成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三)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紧紧抓住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机遇,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守住生态保护这条底线,全力保护兰州的蓝天碧水。

坚持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治污成果,树立“从零开始”的工作理念,以pm2.5、pm10防治为重点,着力完善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力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实施城区三大电厂和兰州石化公司燃煤锅炉除尘改造治理。推进二热热电联产“上大压小”项目外迁改造。推广“双良”节能减排技术,推进“煤改气”供热企业技术升级。分类实施坪台地区和城乡接合部未供暖住宅接入热电联产供热管网、煤粉锅炉和电暖器改造。完善煤炭专营配送制度,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加强重点施工项目扬尘管控,实行施工工地和渣土车辆远程智能化监管。继续抓好餐饮业油烟污染综合整治。坚决淘汰“黄标车”,全面推广使用“国四标准”燃油,实施公务车辆和营运性车辆清洁能源改造。创建近郊四区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做到无燃煤、无裸地、无堆场。充分发挥环保公安分局职能,增强环保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强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编制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加强水源地保护。完善城区供水管网系统,实施高坪地区供水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启动第二水厂增供20万吨过滤水项目,完成轨道交通建设管道改迁。推动刘家峡第二水源地建设。实施城区排水防涝工程,新建雨水管网20公里。确保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建成投运窑街、海石湾和皋兰3个污水处理厂。启动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加强对涉重金属工业企业的排水监管,严格整治各种排污现象。

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水系建设。实施黄河风情线绿化提升工程,打造十里樱花和十里玉兰休闲道,建设绿色出行健身步道一期工程,启动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修订南北两山绿化管理条例,编制两山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促进两山绿化可持续发展。启动黄河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围绕打造“山水城市”,从黄河兰州段上游引水,逐步构建城市生态水系。整治西固、七里河马滩南河道。完成大砂沟洪道综合治理。

(四)着力破解交通拥堵难题,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轨道交通建设为龙头,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保畅通,全力攻坚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促进城市管理科学、严格、精细、长效。

集中力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开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确保上半年盾构机全线下井施工,年内完成全部车站土方开挖和车站主体结构70%工程量。做好沿线地上、地下资源和物业、商业、传媒的开发规划,开工建设14个资源开发项目。细化交通疏解方案和应急预案,把施工对城市运转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加快完善“139”路网体系。确保南山路全线通车,力争北环路基本建成,形成城市二环路。拓建西新线,延伸沿黄河快速通道。建设盐场堡至什川段连接线。完成天水路下穿读者大道、白银路上跨安定门十字工程,启动解放门立交桥上跨南滨河路等“上跨下穿”工程。加快西客站、东川货场配套道路建设。完成9个道路疏解工程。建成深安黄河大桥,加快建设雁白黄河大桥。新建一批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启动公交都市建设项目。试点运营十里店桥至兰州港水上公交。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加快停车场和停车泊位社会化建设步伐,缓解停车难现象。

全方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四版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实现中心城区单元控详规划全覆盖。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统筹实施中心城区“抽疏”战略,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绿线”,扩大公用事业用地供给,降低开发强度,规范企业“出城入园”后土地开发机制,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化空间。强化环境卫生机械化作业,实现主城区吸尘车辆和垃圾不落地收运全覆盖。重拳遏制违法建设,综合整治铁路沿线和河洪道环境,全面清理户外广告。完善网格化管理举措,构建常态化运行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搬迁避让和治理工作。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运行模式,把关系民生的教育、环保、社保、交通、燃气等公共服务信息纳入其中。进一步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拓展市民卡应用范围。建成智能交通二期工程,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完成农村地区3g网络全覆盖,提升无线宽带接入率。

全力推进“五城联创”。以建设西北最干净省会城市为方向,全力实施市容环境优化等重点工程,确保跨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以迎接新一轮考核为契机,全面对标补缺,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以重点突破、综合整治为关键,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水平。以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恢复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基础。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为核心,促进绿化美化上档次、上水平,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五)坚持新型城镇化方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促进人的城镇化作为首要任务,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努力探索“以产促城、园区带动、多层次发展”的城镇化路子。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编制实施全市新型城镇化规划,构建外连内接、老城新区互动、大中小结合的城镇结构体系。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控制老城区人口增长,放开三县和红古区中心城镇入户限制,以优惠政策引导人口向兰州新区流动。实施3至4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培育特色农业镇、现代工业镇、商贸集散镇和文化旅游镇。加快东部科技新城建设步伐,打造新型城镇化试验区和示范区。深入实施红古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工作。

夯实农村农业发展基础。实施交通扶贫攻坚计划,启动70个建制村通畅工程,全市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3.1%。更新改造大型泵站6座,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7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实施10个农村新型社区和10个安全康居工程示范点建设,建成安全康居1万户、100万平方米。

强力推进精准扶贫。深入实施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做到扶贫开发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强化产业扶贫,全面实施榆中北部山区20万亩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新增种植面积4.6万亩,逐步把中药材培育成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完成农民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完善贫困村脱贫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实现10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和皋兰县整县脱贫,新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编制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推进100个村环境整治工程。景观化打造“省门第一道”,连片种植薰衣草3000亩。建设农村经济林3万亩、防护林7万亩。加快村庄绿化和村道绿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创建一批生态乡镇、生态村。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保护一批古建筑、古民居和古树名木,延续特色乡村的历史文脉。

支持县区域经济发展。立足培育新的增长点,研究制定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现差异化和发挥优势原则,分类确定各县区发展的主要指标,引导近郊四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远郊县区特色产业优势,形成错位互补发展格局。实行市直部门工作前移、重心下移,主动对接县区,增强上下互动,服务县区发展,对远郊三县一区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六)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以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为指导,认真谋划,掌控节奏,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和省上统一部署,完成市、县区两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进一步简政放权,探索建立“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继续优化政务服务模式,完善并联审批机制,积极推行代办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和网上服务。实行重大招商项目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度。健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县区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进一步扩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开展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摸底调查,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和使用办法,规范国有资产转让行为。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深化市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资源和资产证券化,探索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健全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

深化财政金融改革。严格财政预算和支出管理,加大部门预算公开力度。关注“营改增”等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强化税源监控和征收管理。健全兰州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运行机制,形成“1+8”平台结构。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积极运用多种金融创新手段,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创新型后备上市企业。

深化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改革。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继续实行“三个20万”鼓励政策,新设小微企业贷款贴息专项2000万元,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助资金增加至1000万元。实行创业注册资本“零首付”。梳理完善现有扶持政策,增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深化农村和社会领域改革。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经营权流转等重点工作,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入实施16项国家和地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和补偿机制,将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七)推进向西开放和向东承接,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抓住机遇,主动融入,突出重点,积极作为,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

强化向西开放平台功能。办好第二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向西开放高层论坛”。加快兰州国际港务区及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争取哈萨克斯坦领事馆、工业园落地新区。申请加入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与中西亚国家缔结2至3个友好城市。规划建设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促进丝绸之路沿线特色农产品贸易。

加强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实施文化旅游“西进”工程,开发中西亚旅游市场,开辟一批精品线路,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让“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旅游形象走出国门。吸引中西亚国家学生来兰就读,密切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教育、科技交流。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立足更名升格,提升办会水平,着力办好“首届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暨第20届兰洽会”。主动参与“浙商陇上行”、“千名陇商回家乡”等活动。组织“西洽会”、“津洽会”等11个节会的参展工作,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洽谈活动。探索建立国外招商机构,举行境外招商推介活动。力争全市引进到位资金2000亿元。

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引导方大炭素、金川新材料、兰石重装等企业出口转型升级,鼓励石油钻采、新材料、农产品、中藏药、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向中西亚市场扩大出口。支持南特数码、万维信息等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壮大。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忧民之忧、急民之急,突出工作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解决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为民兴办十类24件实事。就业促进方面,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5000人,培训各类劳动力4.3万人。社会救助方面,提高城市低保标准15%;提高农村低保标准15%;提高农村五保补助标准18%;为5000名贫困老年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政府补贴标准;提高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标准;农村计生对象提前5年享受奖励扶助政策。安居保障方面,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000户;新建公共租赁住房300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2000户。教育助学方面,完成30所中小学厕所改造工程;完成10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医疗食品卫生方面,建设1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百名医师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程;配置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设备。文体建设方面,建设10所社区学校少年宫;配套建设200个全民健身场地。科技惠民方面,实施科技惠民示范项目,扶持8个农业龙头企业。菜篮子工程方面,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社会管理服务方面,新建20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0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建2000个公共安全高清视频监控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重点养护600公里。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服务新机制,新农合参合率巩固在95%以上,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65%。落实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的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市一院、市二院改扩建项目,建成兰州新区急救中心。强化残疾人和孤残儿童医疗康复工作。落实好计划生育失独家庭特别扶助和各项利益导向政策,依法执行“单独两孩”政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公共财力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严禁办重点校、重点班和“尖子班”,积极破解择校难题。规范学前教育,提升特色化办学水平。建设现代化示范初中10所、小学10所。严格落实新开发住宅区配建中小学、幼儿园政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继续抓好校安工程,消除c级危房21.7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兰州新区教育集群、东部科技新城名校建分校、北京实验二小兰州分校、兰州二中雁滩分校等重点项目建设。

突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优化城市就业服务,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网络。深化“五险合一”征缴模式改革,实现社会保险业务网上办理。推进社会救助制度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启动实施2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9000套,分配入住15000套。加大商品房供应量,各类新建住房销售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

加强文化体育惠民工作。启动实施“乡村舞台”工程,组建25个乡村文化社团。办好春节文化庙会、黄河风情文化周、读书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新建100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加快市体校及体工大队、红古体育中心、西固体育场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

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切实关爱老年人生活,完善社会化养老政策和制度。统筹规划建设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促进虚拟养老院可持续发展,新增服务人数2万人。改造市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中心,运营兰州伊光穆斯林养老院,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深化“平安兰州”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技防体系,单位内部、居民院落、居民住宅技防设施建设率分别达到100%、95%、50%。强化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网络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组织领导、培训教育、检查指导、应急救援和责任追究体系,开展“安全兰州2014”系列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全方位做好质量监管工作。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广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开通网上信访大厅,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和包案制度,增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的能力,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深化“三个共同、两个提升”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面临新的机遇,孕育新的希望。我们将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为契机,牢固树立中心地位、龙头地位和枢纽地位意识,自觉承担服务全省、辐射周边、承东启西的责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把勤政务实作为根本保障,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创新力和执行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坚持从严治政。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快速有力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认真落实政府工作规则,完善会议制度,规范公文运转,严格外出管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加强政风建设。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慵、懒、散、慢、浮等现象,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意识,切实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工作,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任务,推进政府工作提速增效。继续深化“效能风暴”行动,深入推进“五项攻坚战”。完善考评体系,强化督促检查,开展跟踪问效,确保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

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完善政府立法机制,向市人大提交五城联创、项目建设、社会管理等法规议案。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确保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监察,严肃查处执法不严、作风不实、敷衍塞责等行为,增强履行职责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

强化执政为民。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职责,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经常深入到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了解群众意愿,主动关心群众疾苦。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困难的事情帮起,从群众最期望的事情做起,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上来,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和解决民生问题中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有效防范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矿产开发和专项资金管理等领域腐败现象滋生,切实解决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绩效审计,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审计“体检诊断”功能。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守“约法三章”,细化财政预算,进一步规范“三公”经费、办公用房和楼堂馆所管理,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改革释放红利,创新引领发展。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跨越的新起点上,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精气神,弘扬改革创新的正能量,牢记责任,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埋头苦干,为谱写中国梦的兰州美好新篇章,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谐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