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十一篇)

2024-04-03互联网 实用范文 手机版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篇一

大家上午好!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感恩的季节!今天我们在宏伟的鼎新楼前隆重集会,回顾学校革故鼎新的峥嵘岁月,放飞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共贺吉林大学七十华诞。首先,我谨代表吉林大学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遍布全球的50余万吉大校友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70年来,吉林大学始终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和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已初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纵观国内外高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吉林大学走过的是一段不平凡的道路。不论与拥有9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建校380年的哈佛大学相比,还是与有120多年历史、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批高校相比,年仅70岁的吉林大学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然而,虽然年轻、风华正茂,却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吉林人杰地灵、重教惜才,吉大更是人才辈出,“谈笑有鸿儒”。七十载弹指一挥间,正是凭着独特的吉大精神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我们的学校才能打破时空界限,创造出奇迹与辉煌。

七十载倍道兼程、沐雨经霜,是吉大人不忘初心、勇担重任的执着坚守。吉林大学从建校之日起,就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希望,坚持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70年前,东北大地刚刚拉开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便亲手创建了东北行政学院,也就是吉林大学的前身。几经辗转,几度更名,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了东北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60年被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开始跻身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骨干”行列。同是在60多年前,长春邮电学院、长春科技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先后建立,解放军军需大学的前身——解放军兽医大学在长春组建,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也迁至长春。六所脉络和渊源不同的学校,都是应党和国家的需要而创立或组建,共同肩负起“兴学强国”的光荣使命,深深扎根在北国春城的沃土中。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说,也可谓是异脉同源,意气相投,情同手足。沐浴着21世纪的曙光,六所高校强强联合,共同组建成为新吉林大学,并被列为中央管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高等学府之一,成为新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从“建设一所像样的大学”到“把吉林大学建成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再到“使吉林大学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地位、国际知名的一流大学”5。学校回应时代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一脉相承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吉大出类拔萃,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走向世界。“”之初,学校首次明确提出战略上分“三步走”,在建校百年时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全力办好让党和国家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师生员工满意的高等教育。无论地球是凸的还是平的,“地球村”是变大还是变小,放眼世界的吉大人都始终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用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和平贡献着吉大力量。

七十载凝心聚力、弦歌不辍,是吉大人五湖四海、开放兼容的博大情怀。吉大原有六校虽地处东北,却从未偏安一隅、固步自封,始终坚持融汇中西、汲养四方的身影。可以说,正是思想上的开放、理念上的兼容,使吉大会聚四方才俊而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使学校享誉神州、走向世界。。早在1920xx年建立的军需大学的前身——北洋马医学堂,创办之初便选聘了日本的三位教师来华执教。1939年,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亲自参与了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的创建和教学。学校1952年所经历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堪称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南水北调”,一大批学界泰斗、青年才俊从四面八方汇聚于白山黑水之间,滋养了长春这片高等教育的新园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原有各校中还有一大批来自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和科研。大师云集、人才济济,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可以说,开放兼容是学校与生俱来的精神禀赋。新世纪以来,六脉合一组成新吉大,堪称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一次变革,而我们仅用了短短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由“艰难起步、攻坚克难”到“深度融合、凝心聚力”,再到“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历史跨越,彰显了吉大人的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怀。如今的吉大,不但各校区交往密切,师生和谐友爱,而且对外开放兼容,国际化呈加速发展之势。当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校园中,频频可见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我们在化学领域建立了国内首批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仿生工程领域首先发起并牵头创建了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及其学术刊物;在其他学科领域与国外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了29个国际合作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59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加入到吉大的教学、科研团队,院长队伍中也出现了外籍专家

七十载秉烛觅索、桃李芬芳,是吉大人教研相长、追求卓越的华美乐章。70年来,学校英才辈出,济济一堂。“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林枫、“早期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拓荒者”吕振羽、“老革命教育家”匡亚明、“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中国汽车工业先驱”饶斌、“晋察冀军区卫生工作主要奠基人”江一真、“东北现代通信开拓者”陈先舟、“新中国畜牧工作奠基人”任抟九、“中国量子化学之父”教育家唐敖庆、“当代保尔”张海迪、“人民公仆”郑培民、“铁法官”谭彦、“维和英雄”吴强等众多优秀人物都曾在这里辛勤耕耘,奋勇追梦。在学校培养的50余万毕业生中,有相当一批已成为我国治国治军的重要领导,更有一大批精英人物活跃在政界、教育界、科技界、社科界、文艺界、司法界、医疗卫生界、商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成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据统计,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校本科教育培养出的中国两院院士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一,还有的成为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院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吉大人才培养的成效与荣耀。青蓝相继,薪火相传。新一代吉大学子坚守理想、追求卓越,在他们当中,有的坚持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用理论破解现实问题中不断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的用知识和青春献身国防,在科技强军、保卫祖国中建功立业;有的放弃了在名校工作的机会,扎根西部服务基层;有的在本科阶段就在天文学世界排名第一的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有的从逆境中成长为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在nature重要子刊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获量子通讯领域权威专家高度评价;有的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乒乓球比赛中荣获团体冠军;还有连续三届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金奖总数全国第一的冠军团队;有光辉事迹得到回信勉励的白求恩志愿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代又一代理想坚定、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务实的吉大人,在北国的沃土上求知问学,毕业后成为了国之栋梁。

70年来,学校矢志创新,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唐敖庆先生连续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一门多院士”的佳话流传至今。世界首例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和带有“赖氨酸转基因”的克隆牛培育成功;国际上首次从人毛囊组织中分离出多潜能干细胞,并掌握了分离、培养、运输的标准化关键技术;中国首个锗大功率整流器、首台排灌动力机械——内燃水泵、首台航空核子旋进式磁力仪……吉大人用不胜枚举的“第一个”,填补着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高压下金属钠转变为透明绝缘体的发现对经典的凝聚态理论提出了挑战;“喷水无墨打印”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发全球关注;“自由基加速沸石分子筛水热晶化”新机理的发现,为化学催化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途径;“高柔性拉伸成型”系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飞机、船舶等众多制造领域;自主研制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成功开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下万米大陆科学钻探专用设备和能力的国家。于省吾教授对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新创见、高清海教授提出的“类哲学”思想体系、王惠岩教授创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课程体系、张维达教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独到研究、张文显教授对“权利和现代法治精神”的科学阐释,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孙正聿资深教授和黄文艺教授先后走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堂,展示了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勇攀高峰的吉大人用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创造的梦想,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七十载筚路蓝缕、岁月沧桑,是吉大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精神脊梁。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放弃原有的优越条件,来到条件艰苦的长春,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建设。“文革”时期,许多学识渊博的老教授虽历经磨难,仍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初心不改、孜孜以求。改革开放后,高校人才流动日趋活跃,一些教师走出学校南下创业,但更多的学术骨干执着坚守,选择与吉大休戚与共。近年来,全体吉大人凝心聚力、和衷共济,学校不仅甩掉了合校之初的巨大财政包袱,还较大幅度地改善了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让广大师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可以说,“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深根植于校园文化的沃土中,流淌在吉大人的血脉里。

回顾七十年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受到吉林大学所走的道路是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连的变迁之路,是英才济济一堂、满园桃李芬芳的育人之路,是集天下之大成、创建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是与时俱进、守正卓越的创新之路。七十载秉烛觅索,是栉风沐雨、学者青丝变白发的付出;七十载倍道兼行,是岁月沧桑、学子历练成栋梁的守望。时光静好,岁月如歌。“不忘初心、勇担重任,五湖四海、开放兼容,教研相长、追求卓越,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品质,集中展现了学校70年来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特色,表现了吉大人特有的“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豪迈气魄和“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吉大精神和优良办学传统代代相传又历久弥新,始终是我们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动力源泉。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我们深知,吉林大学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离不开教育部和其他部委、吉林省委省政府、长春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离不开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历任学校领导带领广大师生的团结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校友的鼎力相助。可以说,正是大家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推动着吉大这艘高等教育航空母舰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搏风击雨、破浪远航。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向长期以来给予学校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级领导、海内外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一届届学校领导和老前辈,一代代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吉大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创新成为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因素,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大学的发展既迎来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于去年11月正式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双一流”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是最有潜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之一,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以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逆水行舟的危机感,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守正创新、奋勇向前。

一流大学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吉林大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固守大学之本,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加快推进更深层次、更广范围、让学生受益更多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知识增长规律,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构建和完善“三种环境”下的“五种类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关爱学生成长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着力培养出更多“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要以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使大学回归到其育人殿堂的高地。

一流大学要打造出一流的教师队伍,吉林大学要聚天下之英才,为千里马竞相奔腾解除羁绊,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学术重镇。实现梦想,关键在人,广大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和第一财富,教授即大学,有好教授才有好大学。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治校,全心全意服务教师事业发展,既是学校历任领导的高度共识,更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树立崭新的人才观,以“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智慧,引育并举,久久为功,真正做到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要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开放、多元的选人用人机制,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建立符合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特区”和符合国际惯例的终身教职制度,让广大教师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中也创造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治理体系,吉林大学要勇当综合改革的排头兵,破体制之藩篱,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筑起坚强保障。学校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盛,也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出内涵发展之路。我们要主动适应发展要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各类资源有效配置,构建科学、高效、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创新能力,吉林大学要勇当创新驱动的弄潮儿,立时代之潮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5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历史机遇,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建立自由探索式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有组织重大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研究体系,打造一批“大师+团队”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成若干个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研究基地,努力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在世界科技前沿若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吉林大学要勇当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开拓者,发思想之先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大学精神和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血脉和力量源泉。无论是匡亚明校长当年提出的“四种空气”,还是学校当前积极推进的文化建设“四大工程”,都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软实力。这里,我想特别给20xx级全体新生说几句话。同学们,你们今天恰逢吉林大学70华诞庆典,也是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的开学典礼,相信你们能从校庆的氛围中感受到吉大精神的厚重,从师生和校友代表的发言中体会到吉大文化的深沉。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和所有吉大人一道,继承发扬吉大精神和文化,立德修身、志存高远,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续写吉林大学的新篇章。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白山迎旭日,黑水泛金光”,吉大今已崛起在祖国的北疆。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我们将再接再厉,让吉大早日以著名学府的身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际,也就是吉大建校100周年前后,吉林大学一定能成为在国家和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让世界同行广泛认同和赞誉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让我们全体吉大人携手同心,为了同一个名字、同一个梦想,汇聚起气壮山河的磅礴力量,以“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无限豪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向世界,走向一流,走向辉煌!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篇二

尊敬的王家瑞副主席,巴音朝鲁书记、杜占元副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国内外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感恩的季节!今天我们在宏伟的鼎新楼前隆重集会,回顾学校革故鼎新的峥嵘岁月,放飞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共贺吉林大学七十华诞。首先,我谨代表吉林大学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遍布全球的50余万吉大校友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70年来,吉林大学始终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和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已初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纵观国内外高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吉林大学走过的是一段不平凡的道路。不论与拥有9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建校380年的哈佛大学相比,还是与有120多年历史、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批高校相比,年仅70岁的吉林大学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然而,虽然年轻、风华正茂,却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吉林人杰地灵、重教惜才,吉大更是人才辈出,“谈笑有鸿儒”。七十载弹指一挥间,正是凭着独特的吉大精神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我们的学校才能打破时空界限,创造出奇迹与辉煌。

七十载倍道兼程、沐雨经霜,是吉大人不忘初心、勇担重任的执着坚守。吉林大学从建校之日起,就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希望,坚持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70年前,东北大地刚刚拉开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便亲手创建了东北行政学院,也就是吉林大学的前身。几经辗转,几度更名,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了东北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60年被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开始跻身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骨干”行列。同是在60多年前,长春邮电学院、长春科技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先后建立,解放军军需大学的前身——解放军兽医大学在长春组建,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也迁至长春。六所脉络和渊源不同的学校,都是应党和国家的需要而创立或组建,共同肩负起“兴学强国”的光荣使命,深深扎根在北国春城的沃土中。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说,也可谓是异脉同源,意气相投,情同手足。沐浴着21世纪的曙光,六所高校强强联合,共同组建成为新吉林大学,并被列为中央管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高等学府之一,成为新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从“建设一所像样的大学”到“把吉林大学建成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再到“使吉林大学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地位、国际知名的一流大学”5。学校回应时代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一脉相承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吉大出类拔萃,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走向世界。“十二五”之初,学校首次明确提出战略上分“三步走”,在建校百年时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全力办好让党和国家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师生员工满意的高等教育。无论地球是凸的还是平的,“地球村”是变大还是变小,放眼世界的吉大人都始终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用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和平贡献着吉大力量。

七十载凝心聚力、弦歌不辍,是吉大人五湖四海、开放兼容的博大情怀。吉大原有六校虽地处东北,却从未偏安一隅、固步自封,始终坚持融汇中西、汲养四方的身影。可以说,正是思想上的开放、理念上的兼容,使吉大会聚四方才俊而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使学校享誉神州、走向世界。。早在1904年建立的军需大学的前身——北洋马医学堂,创办之初便选聘了日本的三位教师来华执教。1939年,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亲自参与了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的创建和教学。学校1952年所经历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堪称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南水北调”,一大批学界泰斗、青年才俊从四面八方汇聚于白山黑水之间,滋养了长春这片高等教育的新园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原有各校中还有一大批来自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和科研。大师云集、人才济济,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可以说,开放兼容是学校与生俱来的精神禀赋。新世纪以来,六脉合一组成新吉大,堪称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一次变革,而我们仅用了短短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由“艰难起步、攻坚克难”到“深度融合、凝心聚力”,再到“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历史跨越,彰显了吉大人的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怀。如今的吉大,不但各校区交往密切,师生和谐友爱,而且对外开放兼容,国际化呈加速发展之势。当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校园中,频频可见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我们在化学领域建立了国内首批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仿生工程领域首先发起并牵头创建了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及其学术刊物;在其他学科领域与国外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了29个国际合作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59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加入到吉大的教学、科研团队,院长队伍中也出现了外籍专家

七十载秉烛觅索、桃李芬芳,是吉大人教研相长、追求卓越的华美乐章。70年来,学校英才辈出,济济一堂。“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林枫、“早期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拓荒者”吕振羽、“老革命教育家”匡亚明、“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中国汽车工业先驱”饶斌、“晋察冀军区卫生工作主要奠基人”江一真、“东北现代通信开拓者”陈先舟、“新中国畜牧工作奠基人”任抟九、“中国量子化学之父”教育家唐敖庆、“当代保尔”张海迪、“人民公仆”郑培民、“铁法官”谭彦、“维和英雄”吴强等众多优秀人物都曾在这里辛勤耕耘,奋勇追梦。在学校培养的50余万毕业生中,有相当一批已成为我国治国治军的重要领导,更有一大批精英人物活跃在政界、教育界、科技界、社科界、文艺界、司法界、医疗卫生界、商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成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据统计,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校本科教育培养出的中国两院院士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一,还有的成为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院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吉大人才培养的成效与荣耀。青蓝相继,薪火相传。新一代吉大学子坚守理想、追求卓越,在他们当中,有的坚持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中不断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的用知识和青春献身国防,在科技强军、保卫祖国中建功立业;有的放弃了在名校工作的机会,扎根西部服务基层;有的在本科阶段就在天文学世界排名第一的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有的从逆境中成长为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在nature重要子刊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获量子通讯领域权威专家高度评价;有的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乒乓球比赛中荣获团体冠军;还有连续三届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金奖总数全国第一的冠军团队;有光辉事迹得到回信勉励的白求恩志愿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代又一代理想坚定、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务实的吉大人,在北国的沃土上求知问学,毕业后成为了国之栋梁。

70年来,学校矢志创新,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唐敖庆先生连续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一门多院士”的佳话流传至今。世界首例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和带有“赖氨酸转基因”的克隆牛培育成功;国际上首次从人毛囊组织中分离出多潜能干细胞,并掌握了分离、培养、运输的标准化关键技术;中国首个锗大功率整流器、首台排灌动力机械——内燃水泵、首台航空核子旋进式磁力仪……吉大人用不胜枚举的“第一个”,填补着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高压下金属钠转变为透明绝缘体的发现对经典的凝聚态理论提出了挑战;“喷水无墨打印”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发全球关注;“自由基加速沸石分子筛水热晶化”新机理的发现,为化学催化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途径;“高柔性拉伸成型”系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飞机、船舶等众多制造领域;自主研制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成功开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下万米大陆科学钻探专用设备和能力的国家。于省吾教授对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新创见、高清海教授提出的“类哲学”思想体系、王惠岩教授创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课程体系、张维达教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独到研究、张文显教授对“权利和现代法治精神”的科学阐释,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孙正聿资深教授和黄文艺教授先后走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堂,展示了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勇攀高峰的吉大人用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创造的梦想,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七十载筚路蓝缕、岁月沧桑,是吉大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精神脊梁。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放弃原有的优越条件,来到条件艰苦的长春,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建设。时期,许多学识渊博的老教授虽历经磨难,仍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初心不改、孜孜以求。改革开放后,高校人才流动日趋活跃,一些教师走出学校南下创业,但更多的学术骨干执着坚守,选择与吉大休戚与共。近年来,全体吉大人凝心聚力、和衷共济,学校不仅甩掉了合校之初的巨大财政包袱,还较大幅度地改善了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让广大师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可以说,“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深根植于校园文化的沃土中,流淌在吉大人的血脉里。

回顾七十年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受到吉林大学所走的道路是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连的变迁之路,是英才济济一堂、满园桃李芬芳的育人之路,是集天下之大成、创建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是与时俱进、守正卓越的创新之路。七十载秉烛觅索,是栉风沐雨、学者青丝变白发的付出;七十载倍道兼行,是岁月沧桑、学子历练成栋梁的守望。时光静好,岁月如歌。“不忘初心、勇担重任,五湖四海、开放兼容,教研相长、追求卓越,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品质,集中展现了学校70年来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特色,表现了吉大人特有的“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豪迈气魄和“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吉大精神和优良办学传统代代相传又历久弥新,始终是我们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动力源泉。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我们深知,吉林大学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离不开教育部和其他部委、吉林省委省政府、长春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离不开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历任学校领导带领广大师生的团结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校友的鼎力相助。可以说,正是大家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推动着吉大这艘高等教育航空母舰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搏风击雨、破浪远航。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向长期以来给予学校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级领导、海内外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一届届学校领导和老前辈,一代代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吉大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创新成为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因素,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大学的发展既迎来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于去年11月正式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双一流”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是最有潜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之一,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以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逆水行舟的危机感,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守正创新、奋勇向前。

一流大学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吉林大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固守大学之本,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加快推进更深层次、更广范围、让学生受益更多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知识增长规律,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构建和完善“三种环境”下的“五种类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关爱学生成长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着力培养出更多“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要以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使大学回归到其育人殿堂的高地。

一流大学要打造出一流的教师队伍,吉林大学要聚天下之英才,为千里马竞相奔腾解除羁绊,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学术重镇。实现梦想,关键在人,广大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和第一财富,教授即大学,有好教授才有好大学。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治校,全心全意服务教师事业发展,既是学校历任领导的高度共识,更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树立崭新的人才观,以“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智慧,引育并举,久久为功,真正做到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要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开放、多元的选人用人机制,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建立符合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特区”和符合国际惯例的终身教职制度,让广大教师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中也创造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治理体系,吉林大学要勇当综合改革的排头兵,破体制之藩篱,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筑起坚强保障。学校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盛,也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出内涵发展之路。我们要主动适应发展要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各类资源有效配置,构建科学、高效、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创新能力,吉林大学要勇当创新驱动的弄潮儿,立时代之潮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5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历史机遇,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建立自由探索式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有组织重大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研究体系,打造一批“大师+团队”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成若干个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研究基地,努力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在世界科技前沿若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吉林大学要勇当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开拓者,发思想之先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大学精神和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血脉和力量源泉。无论是匡亚明校长当年提出的“四种空气”,还是学校当前积极推进的文化建设“四大工程”,都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软实力。这里,我想特别给20__级全体新生说几句话。同学们,你们今天恰逢吉林大学70华诞庆典,也是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的开学典礼,相信你们能从校庆的氛围中感受到吉大精神的厚重,从师生和校友代表的发言中体会到吉大文化的深沉。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和所有吉大人一道,继承发扬吉大精神和文化,立德修身、志存高远,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续写吉林大学的新篇章。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白山迎旭日,黑水泛金光”,吉大今已崛起在祖国的北疆。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我们将再接再厉,让吉大早日以著名学府的身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际,也就是吉大建校100周年前后,吉林大学一定能成为在国家和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让世界同行广泛认同和赞誉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让我们全体吉大人携手同心,为了同一个名字、同一个梦想,汇聚起气壮山河的磅礴力量,以“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无限豪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向世界,走向一流,走向辉煌!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篇三

尊敬的各位校友:大家下午好!

在座的各位,论职务有的是我的领导,论辈份有的是我的长辈,但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那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中情结”,咱们都是一中人。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古田一中全体师生员工,热烈欢迎各位校友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参加校友座谈会,并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母校建设的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今天我想向各位校友汇报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母校的工作问题

1、简介一中的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43年。校园面积103亩(在前十年来看还行,现在不行了,既不如闽东兄弟学校,也不及一级达标校的要求,至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400米跑道)。20__年实行了初高中分离,目前仅有高中部,现有三个年段,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72人,教职工183人(教师年龄结构严重老化)。1997年被评为全省第22所、闽东第一所的省一级达标学校。应该说,古田一中在历任校长的带领下,曾经创造过许多辉煌,取得过许多骄人的成绩,至今仍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先后共计培养了约4万多名的高、初中和师范毕业生。

2、母校为“困惑”而表白

近年来,社会上对我们一中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我们不想做更多的辩解,只想借此机会向在座的各位校友做些必要的解释与说明。

困惑一:有人说,“古田一中有很多年都没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确,母校从08年至今已有5年没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了。就其客观原因也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被福一中的砍头招生。古田被福一中砍头招生一直以来都是闽东兄弟县、市最多的一个县,其中第一年就有28人之多,至今每年优生流失基本上还都在10人以上;其二是近年来北大、清华招生政策变化所致。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名校招生人数基本上是由三部分录取构成,即保送生、自主招生、高考统招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即真正通过高考的原始成绩能被北大、清华录取的是十分困难的,我校07年钟威同学高考成绩(理科)名第全省排82名还未被清华录取;其三是近年来我县初中的整体生源素质也有明显下降。

困惑二:有人怪“一中近年来发展不够快”。我们承认,一中近年来的发展步伐的确没有像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那几年的快了,那时恰逢我校争创省一级达标(契机),又刚好学校可以招收高价生(到处都一样),学校经济较宽裕,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也有所提高,大家工作干劲也很足,那时的学校正处在一个上升阶段。现如今风光不再的客观理由是:第一,就学校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来说也今非昔比了,咱们已由“福建省经济十佳县”滑落到“福建省贫困县”,那作为当地的学校发展步伐有所放慢也属正常。因为一所学校的发展的快与慢和当地的经济支撑度有着必然的联系;第二,近年来福安、福鼎、宁德等经济发展势头很猛,当地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重视与投入也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领导不重视,经济跟不上,一切都白搭)。第三,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不收高价生,择校生实行“三限政策”),学校的经济状况出现了巨大反差,不但教职工福利全没,就连教师的绩效工资都难以保证准时发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步伐。

困惑三:有人惜“一中的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不错我校的骨干教师流失在闽东地区算是最多的一个学校,主要集中发生在20__年前后那近几年,我校光去厦门各个学校的就有27人。似属“破窗效应”,“骨牌效应”,学校很揪心但却也很无奈。第一,厦门的经济待遇很诱人(挡不住的诱惑);第二,厦门对引进人才的政策很优惠(如可以重新建档);第三,并非学校不作为,实属无能为力。

各位校友,面对母校发展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本人在此就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做些必要的说明,望大家不要产生误解,学校不是想推托责任,而只是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或社会,特别是广大校友们的更多理解与支持。当然了,母校也在检讨、也在反思,也在努力着。

3、 目前制约一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生源方面:

1、量少。过去我县的初三毕业生每年多在8—9千人,而现在大约只有2——3千人,明年全县大约仅有2300人左右报考高中了,比寿宁县还少。而福安、福鼎的初三考生基本上都是我们的2—3倍。当然,生源的剧减与我县总人口的递减和古田经济的滑坡也有着直接的联系。据闽东报载:古田的人口32.3万,而福安是56万,福鼎是52.9万,霞浦县是46万,蕉城是42.9万。

2、质差。过去古田的中考一中的高一新生录取线分数线往往都高出其他兄弟县一中,且遥遥领先,但近年来基本上是名列全市第四名(达标校之末)。今年录取线鼎一473,宁一471,安一468,古一467;择校生录取线福鼎一中459,福安一中451,宁德一中450,古田一中431。我校高一录取线(统招生、择校生)均名列全市第四(四所一级达标校的尾巴),其中择校生的差距就更加明显,比他们低了20多分。再看,今年有36名优质生源参加福一中的选拔考试,结果只考上1人,与往年相比明显减少。以上两点足以说明我县的初中生源素质也在走下坡路。

3、外流。一中的优质生源流失,近年来人数虽有明显减少,今年保送生考试的全县第一名和中考的全县第一名又都分别去了福州一、师大附中,(师大附中计3人,善德中学2人,厦门外国语学校2人,集美中学1人)。优生流失的负面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传递着社会老百姓对我们学校的不信任感;二是在客观上影响了我们出尖子生的机会;第三,更严重的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挫伤了一中教师培养尖子生热情与干劲,我校近年来的奥赛辅导几乎是处于瘫痪与半瘫痪状态。话说回来,好生源的流失,既有外界名校的诱惑,也与我们自身不够争气有关。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恰如说的“打铁还须自身硬”。这是硬道理。

第二、教师队伍的问题。

1、一中教师负担重(编制紧,应有编制177人,实际在编183人,超6人,而古田全县教师超编是几百人,一中超6人也不为过),压力大(工作压力,管理压力,升学压力、心理压力)。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确很辛苦。

2、有倦怠现象。主要原因:第一是职称问题。多年前就评上而至今未能聘任(没职数),目前学校仍有高级25位,一级8位老师未能聘上。这在闽东同类学校中高级教师评了未聘也是最多的,严重压抑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第二是实行了阳光工资后,一中的教师不再阳光了。且不说工作的累与苦,工资待遇还不如农村教师,难怪现在农村的教师请他都不来一中工作,一中似乎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第三是一中教师的绩效工资不都是由财政负担,每年学校也要分担250万,这实在也是不可思议,在闽东同类校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当然,一中自己不可能变钱,最终也得由县财政来帮助解决,但这么做其实是很伤人心的,尤其是教师群体是很在乎情感体验的,教师们的心情不畅,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

第三、母校经济很困难。

撇开学校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不谈,单就学校目前的办公设备,教学设施、校园修缮等方面的资金短缺,也许我说了校友们也未必能相信。大前天下午(本周三下午)市教育局赵局长来我校调研,发现我们的办公楼一共只有四层怎么就出现有三种不同的窗户玻璃?在外人面前我不敢说没钱;一中行政办公室和年段的教师办公地点及设备也都是偏老旧;而眼看新办公楼就要落成,但楼内却空空如也,周边的配套工程钱在哪里还不知道;作为闽东第一所省级一级达标校至今仍无400米的跑道,仍无法建造通用技术、历史、地理等专用教室(达标校必备);日常的现代教学设备更是落后陈旧了,上一个月开放周期间,也有几个兄弟学校的校长、老师来听课,由于我们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落后,没钱更新,不好用,也由此遭他们的友好嘲笑(霞六中)。学校的安防设备摄像头老旧连农村中学都不如,开学初接受了市检查组很批(现财政帮解决了)。再看校园维修方面:母校80年代建的1号楼隔热层塌了都没钱修理(开学初向县里要了20万,现已解决);寄宿生宿舍老旧不说,大热天1间住10人,就连安装1台电风扇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方案已出,就差钱);学生食堂内部的厨房改造也因缺钱不能及时整改而常遭卫生检查人员的批评与责备;众多教师强烈要求建一个简易的室内球馆,仅需30万元,我却也无法满足需求。说来也惭愧,真狠自己无能。

在各位校友面前诉苦哭穷,本不该,望诸位校友多见谅、多包涵。我作为一中发展过程中的接班人,那怕是很短暂,我绝不会以客观的理由和眼前的困难为借口放松要求,我会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一定会加倍努力,负重前行的。

二、言归正传,话校庆。

今年是母校的七十大寿。不得不庆。办校庆的指导思想是:“以庆促建,庆建结合”。通过举办庆典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发展力。而不是单纯为庆而庆。

怎么庆?学校行政会形成的基本思路是办“简约校庆”。具体理由有三个。其一,不想大办,我校六十年校庆算是大庆(编校志、出画册和成套明信片、拍专题片vcd、布陈列室、搞书画展、还有学校的发展规划模型等),七十年宜小庆,八十年再大庆。其二,不宜大办,不符合党的精神。其三,也不会办,我这个人本身就不是办大事的人。

具体想做是本届校庆主要办三件事:

第一,筹备成立古田一中教育基金会;教育基金会的成立将有助于争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支持和捐助,尤其是争取海内外热心校友的捐赠和支持,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解决我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对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建立一个校友走廊,具体的人选和采取什么形式,很想倾听一下各位校友的建议。杰出校友的展示既是学校办学成果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

第三,办一个简约而隆重的庆典活动。

当然,这仅仅是我们的初步想法,不一定合理,更想听一听在座诸位校友们的更多的意见与建议。

最后,我还想多说一句。一中是全体一中人的一中,一中的发展很需要得到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过去大家以能在一中学习为荣,今天一中却以能有你们为荣。我也希望广大校友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能够继续关心、支持母校的发展,能力所能及地为母校的发展多做些贡献。母校在筹备七十年校庆期间,在许多方面还需要大家的鼎力支持和热心帮助的。

祝各位校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在这大地凝寒、红梅绽蕊的严冬时节,我们依然感受到春天的浓浓暖意。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下,南陵县政府重大民生工程——南陵中学城东新校区主体工程业已胜利竣工;同时,我们迎来了南陵中学建校70周年华诞。在这双喜临门的日子里,我们满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相聚在这宽广而美丽的新校园,相聚在这块蕴含无限生机的土地上,共同庆祝南陵中学建校70周年和新校落成这两件喜事,共同见证这一光辉的历史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南陵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出席今天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向远道而来的各位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上下求索,七十年奋斗不懈。七十年前,南陵的先贤以传道解惑、传播文化为己任,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中开办了南陵县初级中学,虽只有两个教学班,近百名师生,但她却像一颗含苞欲放的花蕾,绽开了南陵的中学教育史。从那以后,南中经历了旧中国的雪雨风霜,迎来了新中国的灿烂朝阳,遭遇了的干扰破坏,沐浴了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从“南陵县初级中学”,到“南陵县立初级中学”、“皖南区南陵中学”、“安徽省南陵中学”,到期间的“南陵县五七中学”,再到1975年恢复校名的“安徽省南陵中学”,到1997年县教育规划调整形势下的更名“南陵县第一中学”,到顺应广大校友、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再度恢复校名“安徽省南陵中学”的今天,校名、校址虽几经更迭,但南中人教书育人的宗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却始终不渝。七十年的历史,记录着南中的光荣与梦想,铭刻着南中人的追求与探索。一代又一代的南中人薪火相传,始终担负着耕耘智慧、播撒真知、传承文明、塑造国之栋梁的历史使命。他们穿越了7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70度的花落花开,用梦想和汗水、理性与激情谱写了一曲南中腾飞的壮美乐章!今天的南中,校园环境宏大优美,教学条件先进齐备,师资力量雄厚精良,办学水平和管理质量不断提高。近十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芜湖市德育先进学校、芜湖市文明单位标兵、安徽省电化教学一类学校、省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单位、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学校等30余项集体荣誉。学校育人成效声誉日隆,高考应届在籍学生本科达线人数及达线率连续11年在较大范围内领先于各兄弟学校,并名列全省各示范学校前列。毫不夸张地说,今日南中已成为拥有广泛社会影响、蜚声省内外的江南名校。我们这一代南中人适逢学校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见证着学校的巨大变化,亲历了南中的70年华诞,这是我们的无上荣光!

七十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严谨的校风,勤奋的学子,拼搏的团队,杰出的校友,给南陵中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七十年来,在这片热土上,俊彦云集,英才辈出,桃李争荣,一片芬芳。建校七十年来,南陵中学为国家培养人才数以万计,他们中间有为我国火箭、飞船成功发射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刘学忠;有国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__年度国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卢建新;有驰骋外交战线,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维护祖国利益的驻外大使、apec高官王嵎生;有借改革春风,在改革大潮中劈波斩浪的商界精英吕庚保、潘晓亭。还有蜚声文坛的作家诗人,保家卫国的三军将士,造福一方的党政领导,培育桃李的辛勤园丁,更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建设者、劳动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勤劳的双手,为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近年来,南中高考更是捷报频传,涌现出以20__届安徽省高考文科状元陈铭为代表的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他们中有1999届市文科状元叶冰,20__届市文科状元吴光富,20__届市理科状元胡珏,20__届市文科状元、省第三名张胜,20__届市文科状元缪莹荟、理科状元杨涛等。我们为拥有这样一批优秀的校友、学子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回顾七十年办学历程,我们深切感到,在这曲折前行而流光溢彩的七十年里,推动南陵中学发展的,是“以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是励志笃学、荣校报国的理想志向,是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坚实脚步,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是勇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是求真务实、和谐奋进的人文力量。此时此刻,让我们深深缅怀创办学校的先贤,并向曾为学校辛勤操劳、忠诚奉献的老校长致以崇高的敬意!此时此刻,我们衷心感谢曾经和正在南中工作的所有教职员工,是你们以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为南中的人才培养、学校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你们用坚实的脊梁,支撑起南中发展的这一片蓝天!

回顾七十年办学历程,我们深切感到,南陵中学的每一点滴进步,都融入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倾心关爱、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从1956年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在原芜湖地区这个较大的行政区域内招收高一新生,到1994年县政府《南陵县教育体制改革方案》,正是各级领导、各界同仁、各位朋友的倾力关怀,才使南中走过70年的风风雨雨,迎来辉煌而灿烂的今天。20__年,县委、政府更以睿智的眼光、远大的目标、宽广的胸怀,将南陵中学新校区建设列为全县重点民生工程,并于20__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现在我们所在的新南中,占地415亩,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设计规模108个教学班,总投资2.4亿元。在新校建设过程中,县政府和县教育局以及各施工单位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同心协力,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今天,一所富有现代气息、高标准、高品位的新校园巍然矗立在我们面前,成为广大学子的读书圣地、圆梦摇篮。在此,我代表南陵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的各级领导,向社会各界和兄弟学校,向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的各位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春风化雨,老树发新芽;薪火相传,事业无止境。昨天的璀璨业绩已汇入流金岁月,新的辉煌更期待我们去铸就。站在新校建成、七十年校庆的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征程,我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我们将制订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坚持“立足新起点,开拓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创造新辉煌”的工作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建设和谐社会,为民族文化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努力实现“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全省一流,人民满意”的省优秀示范高中的办学目标。

回首来路,我们感喟和欣慰交织;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希望和自信!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和各届校友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团结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勇于担当历史重任,秉诚务实,开拓创新,保持忧患意识和拼搏精神,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再铸新业绩,续写南中发展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衷心祝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在这大地凝寒、红梅绽蕊的严冬时节,我们依然感受到春天的浓浓暖意。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下,南陵县政府重大民生工程——南陵中学城东新校区主体工程业已胜利竣工;同时,我们迎来了南陵中学建校70周年华诞。在这双喜临门的日子里,我们满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相聚在这宽广而美丽的新校园,相聚在这块蕴含无限生机的土地上,共同庆祝南陵中学建校70周年和新校落成这两件喜事,共同见证这一光辉的历史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南陵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出席今天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向远道而来的各位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上下求索,七十年奋斗不懈。七十年前,南陵的先贤以传道解惑、传播文化为己任,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中开办了南陵县初级中学,虽只有两个教学班,近百名师生,但她却像一颗含苞欲放的花蕾,绽开了南陵的中学教育史。从那以后,南中经历了旧中国的雪雨风霜,迎来了新中国的灿烂朝阳,遭遇了“文革”的干扰破坏,沐浴了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从“南陵县初级中学”,到“南陵县立初级中学”、“皖南区南陵中学”、“安徽省南陵中学”,到“文革”期间的“南陵县五七中学”,再到1975年恢复校名的“安徽省南陵中学”,到1997年县教育规划调整形势下的更名“南陵县第一中学”,到顺应广大校友、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再度恢复校名“安徽省南陵中学”的今天,校名、校址虽几经更迭,但南中人教书育人的宗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却始终不渝。七十年的历史,记录着南中的光荣与梦想,铭刻着南中人的追求与探索。一代又一代的南中人薪火相传,始终担负着耕耘智慧、播撒真知、传承文明、塑造国之栋梁的历史使命。他们穿越了7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70度的花落花开,用梦想和汗水、理性与激情谱写了一曲南中腾飞的壮美乐章!今天的南中,校园环境宏大优美,教学条件先进齐备,师资力量雄厚精良,办学水平和管理质量不断提高。近十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芜湖市德育先进学校、芜湖市文明单位标兵、安徽省电化教学一类学校、省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单位、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学校等30余项集体荣誉。学校育人成效声誉日隆,高考应届在籍学生本科达线人数及达线率连续20xx年在较大范围内领先于各兄弟学校,并名列全省各示范学校前列。毫不夸张地说,今日南中已成为拥有广泛社会影响、蜚声省内外的江南名校。我们这一代南中人适逢学校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见证着学校的巨大变化,亲历了南中的70年华诞,这是我们的无上荣光!

七十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严谨的校风,勤奋的学子,拼搏的团队,杰出的校友,给南陵中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七十年来,在这片热土上,俊彦云集,英才辈出,桃李争荣,一片芬芳。建校七十年来,南陵中学为国家培养人才数以万计,他们中间有为我国火箭、飞船成功发射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刘学忠;有国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xx年度国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卢建新;有驰骋外交战线,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维护祖国利益的驻外大使、apec高官王嵎生;有借改革春风,在改革大潮中劈波斩浪的商界精英吕庚保、潘晓亭。还有蜚声文坛的作家诗人,保家卫国的三军将士,造福一方的党政领导,培育桃李的辛勤园丁,更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建设者、劳动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勤劳的双手,为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近年来,南中高考更是捷报频传,涌现出以20xx届安徽省高考文科状元陈铭为代表的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他们中有1999届市文科状元叶冰,20xx届市文科状元吴光富,20xx届市理科状元胡珏,20xx届市文科状元、省第三名张胜,20xx届市文科状元缪莹荟、理科状元杨涛等。我们为拥有这样一批优秀的校友、学子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回顾七十年办学历程,我们深切感到,在这曲折前行而流光溢彩的七十年里,推动南陵中学发展的,是“以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是励志笃学、荣校报国的理想志向,是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坚实脚步,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是勇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是求真务实、和谐奋进的人文力量。此时此刻,让我们深深缅怀创办学校的先贤,并向曾为学校辛勤操劳、忠诚奉献的老校长致以崇高的敬意!此时此刻,我们衷心感谢曾经和正在南中工作的所有教职员工,是你们以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为南中的人才培养、学校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你们用坚实的脊梁,支撑起南中发展的这一片蓝天!

回顾七十年办学历程,我们深切感到,南陵中学的每一点滴进步,都融入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倾心关爱、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从1956年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在原芜湖地区这个较大的行政区域内招收高一新生,到1994年县政府《南陵县教育体制改革方案》,正是各级领导、各界同仁、各位朋友的倾力关怀,才使南中走过70年的风风雨雨,迎来辉煌而灿烂的今天。20xx年,县委、政府更以睿智的眼光、远大的目标、宽广的胸怀,将南陵中学新校区建设列为全县重点民生工程,并于20xx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现在我们所在的新南中,占地415亩,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设计规模108个教学班,总投资2.4亿元。在新校建设过程中,县政府和县教育局以及各施工单位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同心协力,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今天,一所富有现代气息、高标准、高品位的新校园巍然矗立在我们面前,成为广大学子的读书圣地、圆梦摇篮。在此,我代表南陵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的各级领导,向社会各界和兄弟学校,向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的各位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春风化雨,老树发新芽;薪火相传,事业无止境。昨天的璀璨业绩已汇入流金岁月,新的辉煌更期待我们去铸就。站在新校建成、七十年校庆的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征程,我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我们将制订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坚持“立足新起点,开拓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创造新辉煌”的工作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建设和谐社会,为民族文化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努力实现“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全省一流,人民满意”的省优秀示范高中的办学目标。

回首来路,我们感喟和欣慰交织;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希望和自信!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和各届校友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团结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勇于担当历史重任,秉诚务实,开拓创新,保持忧患意识和拼搏精神,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再铸新业绩,续写南中发展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衷心祝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篇六

尊敬的各位校友:大家下午好!

在座的各位,论职务有的是我的领导,论辈份有的是我的长辈,但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那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中情结”,咱们都是一中人。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古田一中全体师生员工,热烈欢迎各位校友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参加校友座谈会,并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母校建设的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今天我想向各位校友汇报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母校的工作问题

1、简介一中的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43年。校园面积103亩(在前十年来看还行,现在不行了,既不如闽东兄弟学校,也不及一级达标校的要求,至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400米跑道)。20xx年实行了初高中分离,目前仅有高中部,现有三个年段,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72人,教职工183人(教师年龄结构严重老化)。1997年被评为全省第22所、闽东第一所的省一级达标学校。应该说,古田一中在历任校长的带领下,曾经创造过许多辉煌,取得过许多骄人的成绩,至今仍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先后共计培养了约4万多名的高、初中和师范毕业生。

2、母校为“困惑”而表白

近年来,社会上对我们一中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我们不想做更多的辩解,只想借此机会向在座的各位校友做些必要的解释与说明。

困惑一:有人说,“古田一中有很多年都没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确,母校从20xx年至今已有5年没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了。就其客观原因也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被福一中的砍头招生。古田被福一中砍头招生一直以来都是闽东兄弟县、市最多的一个县,其中第一年就有28人之多,至今每年优生流失基本上还都在10人以上;其二是近年来北大、清华招生政策变化所致。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名校招生人数基本上是由三部分录取构成,即保送生、自主招生、高考统招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即真正通过高考的原始成绩能被北大、清华录取的是十分困难的,我校20xx年钟威同学高考成绩(理科)名第全省排82名还未被清华录取;其三是近年来我县初中的整体生源素质也有明显下降。

困惑二:有人怪“一中近年来发展不够快”。我们承认,一中近年来的发展步伐的确没有像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那几年的快了,那时恰逢我校争创省一级达标(契机),又刚好学校可以招收高价生(到处都一样),学校经济较宽裕,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也有所提高,大家工作干劲也很足,那时的学校正处在一个上升阶段。现如今风光不再的客观理由是:第一,就学校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来说也今非昔比了,咱们已由“福建省经济十佳县”滑落到“福建省贫困县”,那作为当地的学校发展步伐有所放慢也属正常。因为一所学校的发展的快与慢和当地的经济支撑度有着必然的联系;第二,近年来福安、福鼎、宁德等经济发展势头很猛,当地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重视与投入也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领导不重视,经济跟不上,一切都白搭)。第三,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不收高价生,择校生实行“三限政策”),学校的经济状况出现了巨大反差,不但教职工福利全没,就连教师的绩效工资都难以保证准时发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步伐。

困惑三:有人惜“一中的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不错我校的骨干教师流失在闽东地区算是最多的一个学校,主要集中发生在20xx年前后那近几年,我校光去厦门各个学校的就有27人。似属“破窗效应”,“骨牌效应”,学校很揪心但却也很无奈。第一,厦门的经济待遇很诱人(挡不住的诱惑);第二,厦门对引进人才的政策很优惠(如可以重新建档);第三,并非学校不作为,实属无能为力。

各位校友,面对母校发展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本人在此就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做些必要的说明,望大家不要产生误解,学校不是想推托责任,而只是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或社会,特别是广大校友们的更多理解与支持。当然了,母校也在检讨、也在反思,也在努力着。

3、 目前制约一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生源方面:

1、量少。过去我县的初三毕业生每年多在8—9千人,而现在大约只有2——3千人,明年全县大约仅有2300人左右报考高中了,比寿宁县还少。而福安、福鼎的初三考生基本上都是我们的2—3倍。当然,生源的剧减与我县总人口的递减和古田经济的滑坡也有着直接的联系。据闽东报载:古田的人口32.3万,而福安是56万,福鼎是52.9万,霞浦县是46万,蕉城是42.9万。

2、质差。过去古田的中考一中的高一新生录取线分数线往往都高出其他兄弟县一中,且遥遥领先,但近年来基本上是名列全市第四名(达标校之末)。今年录取线鼎一473,宁一471,安一468,古一467;择校生录取线福鼎一中459,福安一中451,宁德一中450,古田一中431。我校高一录取线(统招生、择校生)均名列全市第四(四所一级达标校的尾巴),其中择校生的差距就更加明显,比他们低了20多分。再看,今年有36名优质生源参加福一中的选拔考试,结果只考上1人,与往年相比明显减少。以上两点足以说明我县的初中生源素质也在走下坡路。

3、外流。一中的优质生源流失,近年来人数虽有明显减少,今年保送生考试的全县第一名和中考的全县第一名又都分别去了福州一、师大附中,(师大附中计3人,善德中学2人,厦门外国语学校2人,集美中学1人)。优生流失的负面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传递着社会老百姓对我们学校的不信任感;二是在客观上影响了我们出尖子生的机会;第三,更严重的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挫伤了一中教师培养尖子生热情与干劲,我校近年来的奥赛辅导几乎是处于瘫痪与半瘫痪状态。话说回来,好生源的流失,既有外界名校的诱惑,也与我们自身不够争气有关。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恰如说的“打铁还须自身硬”。这是硬道理。

第二、教师队伍的问题。

1、一中教师负担重(编制紧,应有编制177人,实际在编183人,超6人,而古田全县教师超编是几百人,一中超6人也不为过),压力大(工作压力,管理压力,升学压力、心理压力)。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确很辛苦。

2、有倦怠现象。主要原因:第一是职称问题。多年前就评上而至今未能聘任(没职数),目前学校仍有高级25位,一级8位老师未能聘上。这在闽东同类学校中高级教师评了未聘也是最多的,严重压抑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第二是实行了阳光工资后,一中的教师不再阳光了。且不说工作的累与苦,工资待遇还不如农村教师,难怪现在农村的教师请他都不来一中工作,一中似乎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第三是一中教师的绩效工资不都是由财政负担,每年学校也要分担250万,这实在也是不可思议,在闽东同类校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当然,一中自己不可能变钱,最终也得由县财政来帮助解决,但这么做其实是很伤人心的,尤其是教师群体是很在乎情感体验的,教师们的心情不畅,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

第三、母校经济很困难。

撇开学校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不谈,单就学校目前的办公设备,教学设施、校园修缮等方面的资金短缺,也许我说了校友们也未必能相信。大前天下午(本周三下午)市教育局赵局长来我校调研,发现我们的办公楼一共只有四层怎么就出现有三种不同的窗户玻璃?在外人面前我不敢说没钱;一中行政办公室和年段的教师办公地点及设备也都是偏老旧;而眼看新办公楼就要落成,但楼内却空空如也,周边的配套工程钱在哪里还不知道;作为闽东第一所省级一级达标校至今仍无400米的跑道,仍无法建造通用技术、历史、地理等专用教室(达标校必备);日常的现代教学设备更是落后陈旧了,上一个月开放周期间,也有几个兄弟学校的校长、老师来听课,由于我们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落后,没钱更新,不好用,也由此遭他们的友好嘲笑(霞六中)。学校的安防设备摄像头老旧连农村中学都不如,开学初接受了市检查组很批(现财政帮解决了)。再看校园维修方面:母校80年代建的1号楼隔热层塌了都没钱修理(开学初向县里要了20万,现已解决);寄宿生宿舍老旧不说,大热天1间住10人,就连安装1台电风扇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方案已出,就差钱);学生食堂内部的厨房改造也因缺钱不能及时整改而常遭卫生检查人员的批评与责备;众多教师强烈要求建一个简易的室内球馆,仅需30万元,我却也无法满足需求。说来也惭愧,真狠自己无能。

在各位校友面前诉苦哭穷,本不该,望诸位校友多见谅、多包涵。我作为一中发展过程中的接班人,那怕是很短暂,我绝不会以客观的理由和眼前的困难为借口放松要求,我会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一定会加倍努力,负重前行的。

二、言归正传,话校庆。

今年是母校的七十大寿。不得不庆。办校庆的指导思想是:“以庆促建,庆建结合”。通过举办庆典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发展力。而不是单纯为庆而庆。

怎么庆?学校行政会形成的基本思路是办“简约校庆”。具体理由有三个。其一,不想大办,我校六十年校庆算是大庆(编校志、出画册和成套明信片、拍专题片vcd、布陈列室、搞书画展、还有学校的发展规划模型等),七十年宜小庆,八十年再大庆。其二,不宜大办,不符合党的精神。其三,也不会办,我这个人本身就不是办大事的人。

具体想做是本届校庆主要办三件事:

第一,筹备成立古田一中教育基金会;教育基金会的成立将有助于争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支持和捐助,尤其是争取海内外热心校友的捐赠和支持,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解决我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对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建立一个校友走廊,具体的人选和采取什么形式,很想倾听一下各位校友的建议。杰出校友的展示既是学校办学成果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

第三,办一个简约而隆重的庆典活动。

当然,这仅仅是我们的初步想法,不一定合理,更想听一听在座诸位校友们的更多的意见与建议。

最后,我还想多说一句。一中是全体一中人的一中,一中的发展很需要得到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过去大家以能在一中学习为荣,今天一中却以能有你们为荣。我也希望广大校友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能够继续关心、支持母校的发展,能力所能及地为母校的发展多做些贡献。母校在筹备七十年校庆期间,在许多方面还需要大家的鼎力支持和热心帮助的。

祝各位校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篇七

xx学院:

值此贵院十周年华诞之际,谨向贵院致以热烈的祝贺!

沧桑砥砺,春华秋实。十年来,贵院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路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和就业需求、创业需求、继续深造需求,采取“依据所需、科学分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用以见效”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精心修订并认真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督导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愿贵院以十周年校庆为契机,抓住教育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在今后的各项事业中创造新的辉煌!

真诚地希望贵我两院携手共进、同心协力,开展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祝贵院庆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篇八

航空大学:

值此你校60周年校庆之际,谨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60年来,你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振兴国家航空航天事业为己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学实力明显提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你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xx年9月29日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在公司十年庆典的喜庆日子里,榜样精英高朋满座,新老朋友欢聚一堂。在这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同给予厚爱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为公司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员工一起,分享属于我们的光荣。

首先,请允许我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x公司发展的各位领导表示感谢,向一直帮助x公司发展的各位嘉宾表示谢意,向为x公司不懈努力作出贡献的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激。我还要感谢的是一直以来我家人对我工作上的理解与支持。

公司成立十年来,十年风雨坎坷,十年传承跨越,整整走过的十个年头,从一芽小苗长成了大树。十年的辛勤耕耘成就了今天。这些年既是公司稳步发展又是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逐渐形成和提升的时期,也是我们x人开新篇、创辉煌的时期。

下一个十年,我们将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一、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富有竞争优势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健全绩效考核和员工职业发展体制,更有效地使每位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

二、加强公司文化建设,突显企业文化,即:诚信、务实、创新、共荣;

三、提升x品牌,在特色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一条特色之路;

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每年做两次以上的社会公益活动,继续做好包括赈灾或捐赠贫困学生等公益事业,为社会和谐进步做出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但我深信,下个十年,一定是我们园林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时期,为实现更高目标而不懈努力!

最后,祝大家用餐愉快,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为美好的未来干杯!

谢谢大家!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老师、同学们:

在这硕果飘香的金秋九月,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大连交通大学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值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亲临我校参加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50年前,应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需要,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在美丽的渤海之滨诞生。两年后,学校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20__年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学校至今走过了整整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从1956年至1966年为学校的初创时期,学校的创办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经受住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的严峻考验,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使学校从无到有,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从1966年至1976年为时期,学校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浩劫,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广大教职员工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维系着学校的命脉。

从1977年至1985年,学校进入全面恢复和提高时期。这期间,学校相继出台了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恢复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提升。1982年,学校成为首批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第二批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从1986年至20__年为学校快速发展时期。这期间,学校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始终坚持“服务铁路”的办学方向,不断增设、拓展和做强服务机车车辆工业和铁路行业的学科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加工工程相继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我校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服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特色的大学。

20__年由铁道部划转辽宁省管理后,学校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独立自主的办学之路。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先后建立了爱恩国际学院、软件学院、独立学院和中日友好人才培训中心。这些新的优质教育平台的建立,扩大了办学规模,提升了办学实力,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转制后,在继续坚持“服务铁路”的办学宗旨,不断做强服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坚持教育创新,先后进行了“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传统专业+英语”的国际商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我校新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提升了我校服务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0__年,经教育部批准,大连铁道学院成功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现了几代大连交大人的梦想。

历经50年的建设发展,今天的大连交通大学,各类在校生已达14000多人,有38个本科专业,拥有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六大学科门类,是国务院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权单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得到全面提高。

历经50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培养了近三万名毕业生,他们在各条战线兢兢业业,勤奋实干,成就卓著。尤其在全国近四十家大中型铁路企业中,我校毕业生被公认是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骨干和中坚,他们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是母校的骄傲!

历经50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在连续挤压及包覆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大型双语辞书编撰等20多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学校现拥有1个教育部立项建设的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当前,铁路跨越式发展和辽宁振兴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我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学校结合自己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专业方面的传统优势,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的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先后共建了“大连市交通运输装备及配套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大连交通大学中俄科教中心”;今天下午还将与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共同举行“虚拟产品开发技术中心”的签字及揭牌仪式。在这里特别要提到是,我校在去年7月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研究院下设五个研究所,以促进200km/h动车组相关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为目的,通过人员和设备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这是一个双赢的重大举措。我校将进一步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构建客车、货车、机车和城轨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我们愿意为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薪火传承五十载,奋发图强几代人。当我们为学校五十年的光荣历史而骄傲,为卓越的办学成果而自豪时,我们不能忘记为大连交大的发展呕心沥血的历届校领导;不能忘记与学校甘苦与共、矢志不渝的一代又一代教职员工;不能忘记对母校赤子情深、关爱备至的校友们;同样我们也不能忘记长期关注和支持大连交大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对各位前辈、领导、同仁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未来,我们将秉承优良办学传统,坚持“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精神,实践“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的道路,努力把大连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知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老师,同学们:

50年,一段厚重的历史。50 年,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将永载学校的发展史册,永远铭刻在我们全体大连交大人的心中。五十年校庆,是我们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的鼎力支持下,大连交通大学一定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开创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校庆七十周年致辞 学校七十周年庆典贺词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

喜迎母校60华诞庆典,在这个充满欢乐的时刻,请允许我汗颜、斗胆代表政教系的校友,向可爱的母校献上我们最衷心的祝福,向曾经用心哺育我们成长的老师献上我们最诚挚的问候和最衷心的感谢。

六十载斗转星移,六十载风雨兼程。母校几度辗转、几度搬迁、几度风雨、几度辉煌;我们忘不了红卫山下那十里校园的博大与空旷,忘不了兴隆台那读书声伴着蛙鸣的合唱,忘不了北岭侧畔那拥挤、简朴但依然温馨的校园;我们更忘不了政教系的老师虽然“生活在平房斗室,治学伴都市炊烟”却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学术的严谨。正是政教系的老师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那份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升华了我们的理想,培养了我们的情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铸就了我们勤奋好学的精神,让我们汲取了知识的甘霖,在这里我们收获了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每每想起,我们都感恩于怀,历久弥新。如果说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一点成绩,那完全归功于母校的培养、恩师的教诲。政教系的校友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职,都将永远难忘母校和恩师给予我们的一切。

沈师大四年的大学时光,我们没齿难忘。我们虽然离开学校近三十年,但我们时刻关注、关心母校的发展,今天,母校已今非昔比,大展宏图。

随着学校的发展,政教系已孵化出多个学院,名分已不在。但今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找到了归属,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得到了温暖,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样享受着回家的快乐。

看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鹏颖、晓波、美艳等的率领下,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中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时,我们分外的高兴!我们愿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尽绵薄之力。

在坐的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在享受着学校和学院提供的优越环境、享受着学校学院带来的荣耀和快乐的同时,珍惜美好的时光,志存高远,奋发向上,为将来在振兴中华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报效祖国、贡献力量而发奋读书。

最后,再次祝母校兴旺发达;祝恩师身体健康、万寿无疆;祝马克思主义学院再铸辉煌,明天更加灿烂;祝各位校友家庭幸福、工作顺利,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为母校争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