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素材

移动的桥教案5篇

2024-03-09互联网 写作素材 手机版

教师可以通过教案来规划每堂课的教学过程,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以下是句子范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移动的桥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移动的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 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前面我们知道电磁波可以在真空、空气中传播,这节课我们学习电磁波的一些应用。

进行新课:

1、无线电广播:

大致过程:课本84页图示

声信号→电信号→电磁波→发射→接收机→声信号

但有两个问题:①信号弱

②频率低,传递性差

解决方法:①放大

②加一载波,接收后再去掉

例:声信号10000hz+载波100000hz=110000hz发射接收后110000hz-载波100000hz=声信号10000hz

2、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对照课本85页图分析说明

(传播过程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但多了图像信号,必须把图像转换为电信号,与声音一起发射)

3、移动电话:

即有发射功能,又有接收功能,

(可以看做是广播电台与收音机的组合)

无绳电话:

阅读“科学世界”“sts”

观看录像:

3、达标练习:课本后89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重点分析清楚一种就可以了,可以举一反三。

2、部分内容可以加入少量课外知识,但注意不要太多,太深,否则会起反效果。

移动的桥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学习看线路图、手势和听口令协调的行进快跑、慢跑、下蹲跑、起踵跑,并坚持一定的时间。

2. 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线路示意图、序号停靠牌、跑步音乐、喜洋洋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的准备

二、练习快跑、慢跑、下蹲跑、起踵跑的动作

师:小司机,站六排,好象汽车就要开,谁来开?

幼儿:我来开。

师:别着急,听我说,照我做。我们一起学本领。

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结合儿歌练习快跑、下蹲跑、起踵跑、慢跑。沿着场地的路线练习。

三、玩游戏"移动的墙",并感受共同游戏乐趣

师:小司机们都学会了本领,我们准备出发了。可小司机在路上要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要看指挥员的指挥、听口令、并学会看路线图。

玩法:

1.快跑--汽车启动、加油门,加速开得快(移动第一次);慢跑--汽车减速开得慢(移动地第两次);下蹲跑--汽车下坡(移动第三次);起踵跑--汽车上坡(移动第四次)幼儿行进跑的过程配上相应的音乐,增强游戏的气氛;

2.移动第一次后,将隐藏在每个停靠站的喜洋洋图片,以游戏的口吻坐上每辆公共汽车,图片贴在每一队排头小朋友的身上。

3.队伍前后移动四、随着《交通安全歌》的音乐节奏做放松动作

移动的桥教案篇3

教学意图: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幼儿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移动》。以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大胆尝试探索使物体通过不同材料移动的不同方法。

2.愿意用语言表述探索活动的结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碗人手两个、乒乓球人手一个、围裙、小勺、口杯、吸管、

夹子、毛线、毛巾、纸盒、筷子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以围裙老师的身份导入活动。

1.猜一猜:围裙老师的口袋里藏着什么?

2.出示夹子、小篮子、一次性口杯,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3.出示乒乓球,介绍移动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二、第一次探索活动。

1.幼儿自主探索使乒乓球移动的不同方法,教师指导帮助。

2.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教师帮助记录。

3.教师小结幼儿探索结果。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

1.介绍新材料,说说它们的作用,再次强调游戏要求。

2.幼儿自主尝试使乒乓球移动的方法。

3.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教师帮助记录。

4.教师总结幼儿探索结果。

四、结合日常生活,谈谈哪些物体可以移动?

移动的桥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和制作,进一步体验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移动物体。

2、乐意与同伴合作并不断尝试,培育不怕困难的精神。

重难点

通过实验和制作,进一步体验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移动物体。

活动准备

1、可乐瓶、牙膏盒、正方形纸、水盆、绳子等

2、幼儿已会折纸船。

活动过程

1、幼儿交流移动的经验。

教师:上学期我们是怎样移动物体的?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试验、制作,进一步体验物体的移动现象。

3、出使幼儿收集的可乐瓶、牙膏盒。

4、教师出示记录单,请幼儿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5、幼儿根据自己的医院分组进行试验和制作,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活动过程,鼓励幼儿不断尝试、不怕困难,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及操作活动过程。教师给予幼儿帮助和鼓励。

6、幼儿交流自己的试验及制作活动过程。

教师:你制作了什么?怎么制作的?遇到什么困难?什么解决的?

7、集中展示幼儿作品。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

移动的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相帮助的乐趣。

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这三个教学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如下:

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哥》的主题曲,同时出示4幅图片设置悬念,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接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我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有了前面规律的认识,这一环节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在这环节,我让学生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互教互学互长。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规律。

我们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我们能用这个规律解决我们碰见的数学问题吗?

说明:第一个练习通过学生的做,巩固本课的新知;第二个练习带有一定的拓展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三题让学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时学生畅所欲言,很兴奋地向老师表达自己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能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小数乘以或者除以10、100、1000的口算,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