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大全 > 佛语禅意

佛曰经典语句佛家经典禅语(精选99句)

2022-08-29互联网 佛语禅意 手机版

1、一心参究,

2、以若得前所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纵未获得

3、真爱你的人,眼里没有尘世的杂质,他(她)没有过多的物欲;他(她)不会要求你给予

4、【不可执迷】 佛法说万法皆空,万事万物本无永恒,一切终将消散,教人们不要执 迷于万事万物之中,使身心不得自在。

5、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

6、要看清人间真相,你的眼界必须高一点;要看清人生真相,你的境界必须高一点,要看清生命真相,你的灵界必须高一点。

7、一个女人,太四平八稳了,端正得过分,始终是不可爱的!心中有爱的女人是打开的、放松的、全然的,像花儿一样的开放。

8、向心底深处问:我这样做,对法门有利吗?对众生有利吗?弥陀欢喜吗?久之,就能听到弥陀的无声之声,确知弥陀与我同在。

9、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10、【佛心禅语】 向前走的爱,向后退的爱,真正的爱不是强加的,也不应执著,而应该以善的力量付出爱心,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幸福。

11、在佛的眼中,世间的一切事、物、人都在不断变幻,没有一刻停留。万物有生有灭,没有瞬间停留,这也正是佛教中所说的“无常”。

12、【佛心禅语】 在利益有情的过程中,纵是遇到恶劣的众生损害了我们的利益,也还应将自身所修之善回向众生,是菩萨行。一妙峰法师

13、【佛心禅语】 与佛结缘,以佛修心,可以使心灵得以平静,智慧得以宽广,境界得 以捉升,可以感受名缰利锁之外的宁静、淡然、幸福、圆满……

14、在纷纷扰扰的尘世间,心灵当似高山不动,在滚滚的红尘中要有一双看透尘世慧眼。把一些事看开看透,就会释然,就会平抚浮躁,心自然就得安宁。

15、【佛心禅语】 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说,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心思、 智力、时间、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那么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16、在灿烂的时刻带着灿烂的心情开始全新的人生旅程,信仰是你最大的本钱,行动是你最雄厚的实力。沿着光的方向,朝着希望的目标,我们的使命就是前行!

17、【佛心禅语】 你必须做到唯求心安,事事无愧,人活着是责任义务,如初祖达摩所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耕云先生

18、【佛心禅语】 是法非有作思维之所能解,非神通修证之所能入,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得。悟之则顿超三界,迷之则万劫沉沦。——《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19、现在有很多人,爱子女爱得很苦恼。因为对子女要求过高,子女却无法顺合其意;彼此心中承受了很重的压力,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甚至会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20、人因为复杂而痛苦,因为简单而快乐。追求快乐的过程,就是追求简单的过程。离复杂越远,你越自在;离简单越近,你越快乐。快乐并不复杂,快乐就这么简单。

21、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日: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人炬来分取,熟识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经》

22、【佛心禅语】 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详是禅的生命、是法的现证,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耕云先生

23、【佛心禅语】 不知道谅解他人的人,应该说也不能善待自己;自己会善待自己,也 就一定能够谅解他人。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当中的烦恼的方法就是能够谅 解他人。

24、是法皆空远离,亦不可取。汝等舍离,是涅槃想,莫随于想,莫随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观想,若以想舍想者,则为想所缚。《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25、【佛语经典语录】 惭愧,说到底是羞耻之心。人若无羞耻之心,任何坏事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做。若有羞耻之心,就会远离恶的影响和蛊惑,就会善良正直,行为端正。

26、参话头犹如手握一柄金刚王宝剑,任何心识情绪生起,都会临刃而亡。 既有此宝剑在手,行走天涯而无惧,何必要去自寻敌人欲杀之而后快, 参禅强求开悟,定入魔障。

27、一有位部长夫人,以一般人的观念来说,应以华丽的装扮来配合她的身份。但是她与一般妇女一样勤俭,自己上市场、下厨房、打扫房屋,双手粗糙厚短、指甲不曾修饰。

28、佛陀的“绿色美容法”,已为现代医学和心理学所证实,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跟身体内部的各器官都有关联,身体的疾病、心理的变化,都会通过“肤色”反映出来。

29、慧,不是小聪明,不是世智辩聪,它是由持戒、修定而引发的一种高于一般的抉择力、判断力,是一种极其敏锐、透彻的洞察力。它能使我们断除烦恼,趋于觉悟和解脱。

30、【天天禅语】如果我们能把握到每一刻的当下,且保持觉醒、珍惜拥有,并以感恩之心去善待周围的一切的话,幸福在我们的身边,快乐在我们的心间,成就在我们的掌中。

31、一颗质朴的心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32、所谓“宿命通”,就是洞悉过去,了解现在,预知未来?师言:“想知道过去、未来,其实现在就能一清二楚了。有句话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

33、【佛心禅语】 修禅的关键在于行禅,在于如何去做。听得太多,说得太多,却不去做,这也是假法。虽然听得不多,说得不多,但能身体力行简单的一句偈文,这就是真法。

34、小心你的思想,它们会转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它们会转为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它们会转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它们会转为个性;小心你的个性,它们会成为你的命运。

35、或问:“师父,修行和修养有什么不同?”师言:“修行就是修心养性。每个人的习气不同,佛性却是一样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这分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养。”

36、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一

37、有一位心结重重的人,心念只在想着别人辜负了他,他付出发谊金钱来帮助别人,却遭到被倒钱(借钱不还。——编者注)的命运,心中充满了埋怨与嗔恨,所以想要到法院去控告对方。

38、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正等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对治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89经

39、很多人都想成就,却往往不能如愿以偿。至今仍然没有获得成就,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缺乏成就的能力,而是自大与私心阻碍了内在潜能的展现。自大会阻碍获得解脱,私心会阻碍证得佛果。

40、【佛心禅语】 生活中,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就先学会改变自己;不能改变别人时,就先改变自己对别人的态度。重要的是要学会先识道而后居山,不让内心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左右。

41、【佛心禅语】 人们常叹息自己有心无力,以为一己之力有限。佛陀告诉世人,不要 小看自己,人有无限的可能。世间没有一项事“不能做”,也没有一个人 “无能力”,有的只是不肯做而已。

42、【哲理心语】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实一个人的成败只在一念之间,它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却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以在遇事之时,一定要冷静下来,三思而后行,以免铸成大错。

43、以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世界,非“言语”所能“道断”;尤其潜心向道者,真正的说法、传道,如果只靠语言、文字,“道”即断了!真道须心会意解、躬身实践,不能徒靠文字或语言来传达。

44、【佛心禅语】 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就会围绕一个兴奋点活动,一切干扰就会自动排除,除了自己所醉心的事业,一切皆忘。禅门修行也提倡这种不为外物所扰而专注于心的禅定功夫。

45、【佛心禅语】 若以意想参禅,如钻冰求火,掘地觅天,只益劳神。若以功勋学道,如土上加泥,眼里撒沙,转见困顿。偿歇却意识,息动妄想,则禅河浪止,定水波澄。——《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46、《六祖坛经》中,五祖说过:“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只要因地以诚心来播下种子,来生必得果报。济世工作,不但救贫教富,且能提升人格、美化人生、造就和乐世界,这就是人生的善业。

47、【古风基地】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纳兰容若《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48、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何以故?……但有名字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着。《摩诃般若经》卷一,奉钵品

49、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卷下

50、【佛心禅语】 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成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51、资产永远是一个变量,大商人永远不做资产的奴隶。资产只有源源不断地流动,变成财富再生产的一个个上市公司,最终融入经济发展的洪流,惠及国家和人民,才是活的、有意义的资产,才能造就大商人。

52、【佛心禅语】 庄子在谈到人与物时,也提出类似的思想。《庄子》写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即叫人来去随缘,而不是执著地求取,要随时放下,而不是贪念丛生。

53、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人生有七苦,众生流落在人间,就是为了将诸苦尝尽,去换来一味甘甜。

54、【佛心禅语】 “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心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时,内心可能愁云密布。人生中总会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剪掉心中的死结,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心灵空间。

55、其所得损益,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在佛法的世界里,善乃是一切生命的本质。一花一世界,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以爱心为本,以慈悲为怀,将德与善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56、善知识,对别人的不当之处,当面直言相劝,背后却替他讲好话。例如有些优秀领导者,当面对下属严格要求,有错误就及时指出来,背后却称道下属的优点,当下属工作失误时,积极维护下属,替下属担责任。

57、生活的禅法就是好好活着,是我们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对生活的一种坦然与平静,少些烦恼忧愁,少些恩怨是非,不必要追找什么人生的大道理,简单些,人生会很幸福,生活本来很简单,是我们的心太复杂了。

58、【佛心禅语】 什么是真幸福?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耕云先生

59、反观内心躁动之人,他们因为渴求太多,而导致失去了内心之平静。这些人即使让他们身处于深山之中,或者隐没于古刹禅房,他们也只会感到焦灼难安。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并不富足,因此不能享受安静之乐趣。

60、利行。俗语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同样的道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做人做事,更要知晓“助人为快乐之本”,你在言行上常乐愿帮助别人,种善因结善果,因缘际会时,别人自然会帮助你。

61、生命的高度是一份知足的恬然,人生的高度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时候,人们希望取得,并且认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

62、我们每天都活得高兴、欢喜,看到什么人都欢喜,做任何事也欢喜,这就成了具备爱心、信心、宽容心的初地菩萨。如果一直想着要别人施舍,那一定非常痛苦。若是每天都能心存爱与布施,我们的欢喜心就自然升起。

63、【佛心禅语】 有句话叫“爱的极致是宽容”,即宽容是爱的最高境界。宽容是一种美德,具有伟大的力量,它让一切自私和冷漠的人感到惭愧。我们确实需要一颗宽容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温情和幸福重现人间。

64、究竟常乐。人生自来苦乐参半,更因世间一切无常,所以苦并不足畏,乐也不足喜;好乐恶苦是众生的本性,然而世俗之乐,无论是属于感官的外乐,或是属于精神的内乐,都不是究竟常乐,甚至反而引致人们堕落沉沦。

65、【佛心禅语】 一个人真正的住处应当存于内心。如果能够不为外物所动,心中的佛性坚如磐石,那才是真正找到了灵命的安身之所。我们也应该不断在社会中接受磨炼、坚固自己的心,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坦然地去面对。

66、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干世界满中珍宝。《华严经》卷三十四,十地品

67、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68、有些人为了钱财和名利而引发亲人之间的纠纷、朋友之间的背叛、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些人为了亲人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的友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善用钱财、广结善缘,忍让和包容。你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你自己。

69、【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深厚,对子女的怜爱没有停止的时候。父母的心总是伴着子女的一举一动,总是随着子女的远离和归来而改变。百岁的母亲会为八十岁的儿子操心挂念,只有当生命停止的时候,这种恩爱才会停止。

70、常有人问:“人为什么不能自主?为什么如痴人任凭环境摆布、被命运安排呢?”师言:“只有凡夫才会被命运安排,圣人能安排自己的命运。如何安排命运呢?必须用信心、愿力及智慧,坚毅地破除烦恼恶念;如此,业力一转,就能解脱自在。”

71、【佛心禅语】 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过是时间的累积。要生存,就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假如你让当下的时光白白流逝,就等于缩短了一天的生命。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先把握现在。每天一个人保持只争朝夕的精神,其生命才会流光溢彩。

72、相思,是一场深沉的酣梦,我在梦里,与你相依。你温柔的呵护着我,笑容依旧是初见时的阳光,你会讲给我听人生的大道理,爱情中的悲喜,还有你心灵深处无人知晓的秘密。你像一个行者,历经了红尘风雨,参悟了人间山水,修得了如禅的心境。

73、【禅定】污泥可以长出莲花,寒门可以培养孝子,洪炉可以锻炼钢铁;困境可以成就伟人,苦涩可以酝酿甘甜,烦恼可以转为菩提。活如波浪,有波谷,也有波峰。高峰的时候,且慢高歌;在波谷的时候,不必落泪;一浪翻一浪,一波过一波,便是彼岸……

74、【佛心禅语】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感受。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正如一个有缺口的杯子,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仍然是圆的。心中有欢喜,心中有圆满,珍惜拥有的,感恩得到的,就能时时感受幸福。

75、禅心之中,何处有恨?其实,太遥的,不是烟霞,不是明月,是人心。禅心不语,于是得乱世清幽;禅心不歇,于是得一世清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鸟一天堂,生命若弦,双手弹指之间,处处都是禅意。修得玲珑之心,莞尔一笑,此后,步步生莲。

76、最初需要对生死轮回生起畏惧之心,决心要逃脱,就像被屠夫拴住的麇鹿一样。中间需要一个死而无悔的精进,像一个勤劳耐久的农夫耕田一样。最后需要一个乐陶陶,安稳稳无可死者之心,像一个具大威权,成大事业之伟人的心胸一样。(宋)冈波巴《宝鬘集》

77、人的本性清净无染,善恶都是后天的积习。接近恶知识,模仿恶知识,最终必然受到恶的熏染。在恶知识的引导下,我们错将谬见当做真知,错将退步认作进步,错将恶习看做个性,错将作恶视为自己的自由权利,久而久之,必然种下恶果,甚而危害到自己的生命。

78、【佛语心经】 俗话说:“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春华秋实,春种秋收,这是自然界中植物生长的规律。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分化而来的,它也具有这种客观的规律性。而人既属于自然界,又属于人类社会,因此人的各种活动同样表现出这种因果联系。

79、很多修行者都认为禅定是迅速成办解脱的捷径道。的确如此,但前提是要懂得何谓禅定。若将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之中安住,视为唯一禅定之见解,则为大谬。如是修持禅定者,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时机,因为这种无分别状态已经远离了菩提心、信心等一切出世间功德。

80、【禅故事】修炼30年后,大师练成移山,众人围观。大师席地而坐,念念有词:山过来,山过来...山不动。大师起身缓缓走到大山前,现在山过来了吧?众人大呼上当:这是你的移山?对,我三十年修炼悟出的道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事情无法改变时,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

81、【六度】度是梵文波罗密多,意为到彼岸,即这六个法门能让修持者从烦恼此岸到解脱的彼岸,在佛教中属于菩萨所修行的六个法门。六度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个法门能对治掉我们身上的六种习气,分别是:悭贪、毁犯、嗔恚、懈怠、散乱、愚痴。

82、中国几千年的基因传承,几千年的美德传递,时至今日,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异,也没有产生断裂,它依然存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只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它累了、倦了,暂时沉睡了,一旦被召唤就会醒来。重要的是,谁去召唤?是否有人愿意自觉承担起召唤的责任。

83、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并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所差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因有世俗尘埃染着,看不清真实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险箱一样,保管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而凡夫心却如垃圾场,有害无益的东西积存一大堆,使自己痛苦不已。

84、我是个习惯熬夜的人,没上微博之前,我一般12点左右睡觉,早晨6点左右起床,多年如此,依然神采奕奕。微博打破了这个规律,12点之前睡觉变得稀有,大多在12点以后上床,最晚曾经熬到过凌晨2点左右,因为早起依然是旧规律,我偶尔觉得疲倦。自以为是铁打的身体,其实并不是。

85、【经典佛语】 道理极其简单,就是俗话说的“兔子不吃窝边草”。但简单的道理未必人人都能照着做。有些人利欲熏心,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自己所在的集体,损害自己的朋友和亲人。殊不知,当这些都被损害的时候,自己必然会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86、【佛心禅语】 世人常常在获取名利之时喜不自胜,却不知有身处名利巅峰的喜悦,就必定有从巅峰跌落下去的苦楚。名利本就虚幻,再高的权位,总有退位的一天,再多的金钱,也总有散去的一刻。看透了这一点,就能在高处不忘形,低处不消沉,无论富有还是穷困,都能保持平和之心。

87、【佛心禅语】 也许在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它其实是一块无 价的宝玉!就象是古代的“和氏璧”一样。如果人人都知道这些“石头” 的价值,那么世上又会增添多少的纷争,正因为它的贵而不显才可以避免 这些灾难。其实,做人也是这个道理,凡事不可太过张扬。

88、【佛学大师经典语录】欲望是烦恼之根,必然带来不理性的竞争怎样调理人际关系,减少矛盾冲突?佛日: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是谓现法苦阴。一《阿含经》

89、【心灵禅雨】快乐的人生,不在山珍海味,在清与淡雅;快乐的人生,不在盲目追求,在真诚相待;快乐的人生,不在别人的施舍,在自己争取;快乐的人生,不在遥远的未来,在当下获得。心若诚恳,则光明出现;心若善良,则道德显著;人若真诚,则信用自来;人若实在,则缘分必到。

90、【画饼充饥】把画饼当作真饼,一愚也。备此画饼以充饥,二愚也。有了画饼,便天真地认为自己是饱汉,三愚也。向他人炫耀“我已饱足”,四愚也。欲向他人兜售画饼,愿人皆食画饼,五愚也。见同愚者喜其画饼便自得,遇智者斥其画饼而恼恨,六愚也。佛门中将学问当作证悟的人,与此同。

91、【天天禅语】有时,我们因为脸上的斑点痘痘而起烦恼,为了使它们尽快消失而想尽方法。但请想想路边或失明或肢体残缺的乞丐吧,这时我们是否会白然生起一颗怜悯之心呢?此时我们还会为脸上的斑点痘痘而烦恼吗?由此及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适用这个道理。我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036。

92、【禅意人生】交有道之人,绝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戒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93、中国佛学能在新世界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够阐明佛教发达人生之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并须在人间实行六度四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如果不能这样,世人必仍目为空谈而不能见之于事实者,便足为佛教衰落之因素。(民国)太虚《中国佛学的重建》

94、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

95、放不下,就注定提不起,生命的行囊太重,活着就是一种累。该放下的,趁早放下,该提起的才有机会和力气提起。放下该放的,提起该提的,活着才有快感。这么简单明白的道理,究竟有多少人真的明白了呢?这么简单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看看熙来攘去的人群,那里面是否有你?

96、每一个对手都是最好的老师,对手教的东西比朋友多。为什幺我们反而要朋友不要对手?因为崇尚简单,厌恶复杂。对手教的是复杂,而朋友教的则是简单。复杂缘于彼此提防,简单缘于相互信任。人生如此短暂,没有人真正愿意当对手的好学生,人心又如此难测,多数人还是不得不将学费交给对手。

97、【佛心禅语】 拥有平常心很难,人们生活在烟尘滚滚、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的污染,对物质的追逐,人心的败坏,无一处不起苦闷,无一处不生烦恼。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现代人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界的联系,失去了和谐统一的心身,也丧失了生命中尽情欢笑、尽情哭泣的能力。

98、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波罗蜜。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离耶波罗蜜。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着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一,序品

99、【佛学小故事】佛说,生是死的一开始,死是生的希望。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一开始生命的倒计时;人活在当下,要惜秒如金,生命就在呼与吸之间,每一秒都是下一秒的过去;人握着拳来到这世界,仿佛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但在离开人世时,人都是摊开手掌,仿佛是说:看吧。我什么也没带走。